(原标题:这几年投资犯的错误)
这几年我犯过的错误就是对优秀的企业出价太松。当我看到一个特别有前景的企业,我会对股价估值有比较高的容忍度。但这样投资缺乏安全边际,企业估值较高时一旦不是完美执行,经营出现一些波动,股价会有较大幅度的下跌。
我们关注这些优秀企业的长期表现和一些历史事件会发现,即使再优秀的企业,它在某一阶段也会受到市场的冷落,这或许是市场不喜欢这企业的风格,也可能是企业出现了一些短期基本面的波折,而这时候估值才会特别低,把市场长期给优秀企业的溢价全部打掉。我以前也说过:
当现有药物能支撑估值,并且还有很好的成长性,管线都送给你才是医药投资的钻石机会。
现有药物能支撑估值,但已经把大部分成长算进去。管线送你为黄金机会。
现有的药物不能支撑估值,需要算进一部分管线价值的,为青铜机会。
把管线按照非常乐观计算才能支持现在估值的为亏钱机会。
我的错误则是有时在青铜的机会买入了优秀企业,而事实上应该多点耐心等待,在黄金机会才买入这些企业,这样就会有非常大的安全边际,不必刻意等钻石机会,可遇不可求。
海外生物科技企业想要有长远的发展必须满足几个条件。首先财务上必须非常健康。在这次长达三年的生物科技寒冬里面,已经见证了太多小企业有很好的项目但没钱,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局面,最后砍项目裁员,甚至面临破产风险。所以这是最先决的条件,有财力支持。其次纵观生物科技历史,每一个最后发展成大企业的药企都会有一个基石药品,那就是一年能卖几十亿美元的重磅产品。这样才能支撑企业长远的发展,自给自足。最后则是这个企业的管理层必须非常优秀。生物科技是一个分工合作非常频繁的行业,所以当一个优秀的管理层有一个基石药物以后,它不管是自研还是引进其他小药企的产品合作研发都处于不败之地。所以基金在挑选股票时都会遵从这三点,他们有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度过这寒冬?他们手里有没有一个基石药物能让他们获得足够的钱来持续发展?最后则是管理层是否优秀,执行力是否强?这三点为定性的分析,定量上则是跟踪这些企业的财报来印证自己的判断。满足这3点的企业非常少,所以当我挖掘出的时候会忍不住对于估值过于宽松,在青铜机会就买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