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行业探讨|由药明康德看见曙光,延伸到国内产业链的最大优势)
看了下药明那个法案的进展情况:
起源应该是美国权威生物技术组织BIO(就是药明退出的那个)向美国立法者递交了一份最新调查结果,透露了两大关键要点:
第一,立即与中国CDMO断绝关系,可能对美国长久以来的药物获取造成损害;
第二,行业受访者估计,美国生物制药公司将需要长达八年的时间,才能在中国境外找到替代合同服务提供商,来生产其批准的药物。
众议院同样担心立即与中国CDMO断绝关系这一决定过于仓促,将给行业8年时间来转换生产合作伙伴和服务,包括现有合同/产品的祖父条款,直到2032年1月1日。
虽然最终结果要等5月15日众议院听证,但从情绪角度来讲,好像已经乐观了不少,市场都看到了好的曙光。昨晚药明生物ADR上涨了7个多点。
有同行戏称:8年缓冲期,相当于死刑改死缓,死缓再改释放,最后不了了之。
我自己是两个感受:一是8年时间能发生太多事情,确认的话,肯定是利好;二是必须要自强,无论是CXO靠着绝对性价比让美国企业无法短时间脱钩,还是锂电产业链靠着产品绝对领先让美国对FEOC进行放宽,都是强大的体现。
讲到这里,想起昨晚团队内部在探讨全球产业链转移的话题,略作分享。
从18世纪末开始,全球先后经历从英到美、从美到日德、从日到亚洲四小龙、从四小龙到中国内地的四次产业转移。
但是,你会发现,每次转移都是会留下高端产业(英国保留金融和服务,美国保留信息科技和医药军工,日德保留汽车和机械等),把中低端向其他地区转移。
现在很多观点认为,第五次是向东南亚转移,这我不否认,东南亚里越印泰等都发展得很快,从产业端到企业端都很认可。
可是,对于国内中高端制造业,我觉得不用那么没信心,我们最大优势就是庞大内需市场和“内卷”下高效供应链。
这个是东南亚国家所不具备的,同时连日德引以为豪的汽车产业链也在发生动摇。佐证之一,就是原来高傲的BBA是不会搭理国内零部件厂商的,而现在都在谈战略合作。
那国内制造业会被转移出去多少呢?
虽然欧美现在都想“去中化”,但有两类赛道,可能是“另类”:
一是“实在去不掉”,比如锂电材料,韩国电池离开国内隔膜负极电解液等很难造下去,老美不得不做出让步,再比如CXO,美国医药企业是很强大,但离开国内CXO要长达8年;
二是“实在挡不住”,比如老外也想做新能源车(说不想都是借口),但自己再去培养零部件产业太费劲,并且国内很多“未来工厂”都是高度信息化和智能化,已经很成熟。
那么这两类,就是我觉得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跟踪的。
至于纯粹靠着价格战去吃下全球份额的赛道,长期来看倒真的有可能被转移走,东南亚是有更低廉的成本优势。以及其他行业,像电商、娱乐、科技等,我覆盖得较少,理解不够深入,就先不讨论了。
最后,正如昨晚分享的海康威视胡总所说,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会在很长时间内保持前列。
要有自信,尤其是制造业,国内企业的竞争力非常强,相信制造大国终有一天会成为制造强国。
#生物安全法案# #产业链观察# #出海# $药明康德(SH603259)$ $宁德时代(SZ300750)$ $拓普集团(SH601689)$ @雪球创作者中心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