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媒体广场 - 雪球 - 正文

聊聊中国保险行业的预定利率

来源:雪球 作者:贫民窟的大富翁 2024-06-23 13:26:3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聊聊中国保险行业的预定利率)

2019年,4.025%年金全面停售

2020年,互联网产品停售

2021年,旧版重疾全面停售

2022年,高现价无提取限制增额寿停售

2023年,3.5%预定利率产品全面停售

2024年,报行合一

《上海证券报》消息,6月12日,部分险企将于6月30日正式停售3.0%的增额终身寿险,并将于7月1日上市预定利率2.75%的增额终身寿险,且新产品已经报备成功。

预定利率3%的时代正式开始向我们挥手告别。

预定利率对于人身险公司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了解预定利率的变迁对理解中国的保险行业非常重要,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第一阶段:1999年之前,预定利率与央行基准利率挂钩

我国保险业从1978年复业,公众对保险完全没有认知,监管也不懂,保险公司也不懂,外部指导也缺乏,大家摸着石头过河,当时把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通常以同期一年期银行储蓄利率作为参照,1982-1989 年预定利率基本处于6%-7.5%的高位区间。1989 年2 月1 日,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当时最高的11.34%。

当时的公众无法理解保险的价值,只能把保险和银行存款做理财的比较,保险公司为了卖出去保单,非常乐意让保险的预定利率高于或者等于银行存款利率,完全没有意识到保险的预定利率是锁定整个保单有效期的,而银行的存款利率是可以随时调整的,没有思考按照预定利率卖出去的保单保费去去投资什么才能赚钱。由此引发了中国保险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利差损毒丸。

中国保险行业的三大不良资产,首先是20世纪80年代的“长尾保单”,第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乱投资”,但是负面影响最大的却是最晚产生的“利差损”。

受亚洲金融风暴等事件影响,为拉动内需提振经济,从1996年5月起到1999年6月,央行连续七次下调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0.98%下调至2.25%,保险公司的预定利率调整明显滞后于银行存款利率调整,且相当大部分保险公司认为降息之后,寿险产品收益率偏高,是做业务的最好时机,趁机以收益率为卖点大量卖出高利率的保单。这段时间我愿意称之为中国保险行业最混乱、最懵懂的阶段。

这些保险为中国的保险行业带来严重的利差损,2007年3月,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称:“平安寿险仍将长期受利差损保单的困扰。根据平安的测算,在目前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假设下,这些保单所隐含的亏损超过200亿元,而峰值时(2050年前后)的亏损将在400亿元左右。”

国寿为完成上市,把包袱留给了母公司和财政部;而市场化的平安和太保只能自我消化。

第二阶段:1999-2012年,预定利率强监管+还债

为了摆脱保险全行业的利差损危机,1999 年6 月,原保监会将寿险保单(包括含预定利率因素的长期健康险保单)的预定利率调整为不超过年复利2.5%。原保监会出台的监管政策及时控制了利差损的快速增长,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

这13年时间里面,国内的保险健康险贵,储蓄险收益率低,是保险产品最难买的时候,借助中国经济的规模增长优势,用这13年的低利率保单为前面的高利率保单填坑。

为了成功销售保险,中国平安投连险的、中国人寿的分红、友邦的重疾险,以及财产行业的交强险,分别因为“高费用”、“分红不如存款”,“保死不保生”,以及“交强险暴利”而备受质疑,并掀起巨大风波。

很多这个阶段买保险的客户都会发现自己的产品性价比较低,并不是保险公司有意为之,而是监管的政策要求。监管之所以这么要求,无非是为前面的高利率保单买单。

这段时间我愿称之为中国保险行业最痛苦、最困难的阶段。

第三阶段:2013年到2019年,预定利率的市场化

2013 年8月,保监会发文,规定8月5日之后,普通型人身保险的预定利率从2.5上调到3.5;养老年金和长期年金险的预定利率最高可达3.5的1.15倍,即4.025。“普通型、万能型、分红型”三步走路线逐步开启费率市场化改革。

这段时间我愿称之为中国保险行业黄金发展阶段的六年。

预定利率放开+国家支持保险行业发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保险牌照可带来巨量资金的诱惑下,各路民间资本抢滩投资险企,这种行业的狂欢也为保险行业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正如一位原保监会领导所说,在所谓的“资产驱动负债”模式之下,个别险企被实际控制人异化为了融资工具、投资平台,成为其实现个人野心的有力武器,为获得更多“弹药”,不惜在银保、网销渠道不断提升产品收益率,而高收益中短存续期产品的大量发展又倒逼其进行高风险的投资以获取超额回报,同时通过虚假注资应付偿付能力监管……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在经济上行周期,错配风险可以被保费滚动增长所掩盖,但当上行不再,监管政策收紧,“资产驱动负债”的增长模式就难以为继。很多民营险企在经济转型的大潮中纷纷陨落,从 曾经的“香饽饽”变成了“烫手的山芋”。

2018年2月,安邦集团被原保监会接管。2020年7月,华夏人寿、天安人寿等四家保险机构也因触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接管条件,被银保监会实施接管。

第四阶段:2019年至今,保险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保险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是高杠杆行业,尤其人身险业务具有极大的时间跨度,如果经营活动脱离保险本源,功利性、短期思维主导经营思路,必然造成风险的聚集,最终堕入深渊。

保险行业的经营必须审慎稳妥,必须坚持长期主义,必须坚持价值导向。

截至2024年4月17日,国内180家寿险+产险公司中有20家公司未能披露偿付能力报告,而在已披露偿付能力数据的公司中有14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截至2022年12月31日,保险保障基金余额(汇算清缴前)2,032.98亿元,其中财产保险保障基金1,244.03亿元,占61.19%;人身保险保障基金788.95亿元,占38.81%。

2024年第一季度77家寿险公司偿付能力中,三峡人寿、和泰人寿、国华人寿三家尚未披露,华汇人寿、平安养老、合众人寿、弘康人寿四家为C、北大方正为D,AAA仅五家,分别是:中英人寿、恒安标准、中意人寿、中国人寿,其中四家是合资公司,令人深思。

2024年一季度76家寿险公司,36家盈利,40家亏损,行业两极分化严重,整体盈利599.5亿,而老六家盈利617亿,这意味剩下的70家公司整体是亏损的。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中国平安(SH601318)$ $中国太保(SH601601)$ $中国人寿(SH601628)$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平安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