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港股创新药龙头的巨大预期差)
港股创新药一直有很大的预期差。表现为市场想象中的观点与实际发生的事情不吻合。
这预期差主要有3点:
1:医保谈判让创新药没有利润 vs 现实中谈判药价已经趋于合理。
一种观点是创新药因为医保谈判的压价会导致根本没有利润,甚至就是做慈善。然而实际情况为一开始政策出来导致PD1价格过低,但后来政策迅速调整。目前的药价已经非常符合中国国情,而且续约的降价幅度也规范化。我以肿瘤药为例,可以预期按照目前的节奏大部分药物会在年费8~15w左右。这价格符合中国国情(为美国药价的5~10%)同时提供给企业足够的利润。生产成本一直在快速下跌,2019年左右大部分生物药生产效率是2g,而未来主流会逐渐超过10g,成本大减。
2:医药行业没增长了 vs 现实中创新药龙头们高速增长。
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因为医保谈判的低药价导致制药行业没增长了。而实际上最近几年创新药龙头基本上都是30~60%的营收增长速度,非常惊人。而医保对创新药的支付逐年高速增长。这增速非但不是“没有增长”,反而是少有的还在高速增长的细分行业。
3:市场只看盈利 vs 忽视真正重要的3个经营指标。
现在市场极为保守,只看盈利。但盈利是一系列经营后的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结果,它不是先行指标,在这行业我认为它称不上重要指标,意义有限。
我认为最重要的指标是以下三个:
第一个是营收增长,需要关注企业能不能持续的有营收增长。
第二个是销售费率,一般优秀的企业会在营收超过十亿美元以后销售费率会逐渐下降(这里的销售费包括行政管理和销售费用,俗称SG&A)。销售费率也决定着营收增长的质量。
第三个指标是研发效率,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指标。研发效率决定长期营收增长趋势。
这三个指标,我认为对判断公司质地的重要程度是远远远高于盈利数字。如果一个企业营收一直涨,同时费率一直下降,那么扣除研发的经营利润(卖药赚的钱)就会快速增长。同时如果研发效率不错,有产出,又能反过来推动营收进一步增长,形成良性循环。等到什么时候卖药赚的钱能覆盖研发费用的时候盈利就来了。
市场现在只关注到很多药企还在亏损,而不看先行指标的真实情况,这也是个预期差。从数据可以看到港股有几家龙头药企,都呈现这个趋势,营收增长很好、销售管理费率逐渐下下降、研发不停的有收获,那么未来盈利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小丰基金(P00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