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牛奶价格跌至5年新低,乳企业绩承压背后的三大隐忧)
近期,消费者惊喜地发现超市牛奶价格大幅下降,一箱12瓶装的本土品牌纯牛奶促销价仅为19.9元,而高端品牌如伊利、蒙牛旗下的金典、特仑苏等也频频推出优惠活动。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了中国乳业市场供需失衡的严峻现状。
供给过剩导致价格战升级
2020年,由于奶源供应短缺,奶牛养殖行业迎来投资热潮,大型牧场项目纷纷开工建设。然而,随着这些新建牧场陆续投产,原奶产量激增,供给快速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内牛奶产量达1856万吨,同比增长3.4%。与此同时,消费需求增长却相对平缓,导致供需失衡,乳企不得不通过降价促销来消化库存。
这种价格战不仅让消费者受益,也给乳企带来了巨大压力。在33家典型乳企中,仅有9家实现营收增长,11家甚至录得亏损。即便是行业龙头如伊利、蒙牛等,也面临业绩增长放缓的困境。
消费市场结构性变化
虽然牛奶价格下降,但并未带来预期中的消费量大幅增长。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指出,一二线市场消费量已趋于饱和,而三四线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消费习惯的培养需要时间。这种结构性变化要求乳企必须调整战略,加大对三四线市场的开拓力度。
同时,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需求也呈现个性化、多元化趋势。为应对这一变化,各大乳企纷纷扩展产品线,推出新品。例如,蒙牛、光明、伊利等公司都在积极创新,推出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2024年作为体育大年,伊利股份更是推出了超百款巴黎奥运会限定产品,希望借此提振销量。
行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面对当前的困境,乳企纷纷采取措施应对。蒙牛总裁高飞表示,公司上半年控制发货节奏,清理渠道库存,并加大终端产品的折扣力度。同时,各大乳企也在积极优化牛群结构,降低养殖成本,以提高竞争力。
从长远来看,中国乳业仍有巨大发展空间。根据中国奶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为42.4公斤,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在第十五届奶业大会上提出,产业需要增加平价液态奶和干乳制品供给,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虽然当前牛奶价格下降给消费者带来实惠,但对乳企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控制成本,如何开拓新市场培育消费习惯,如何创新产品满足多元化需求,这些都是乳企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转型升级,中国乳业才能在这场"价格风暴"中突出重围,实现长期健康发展。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灵犀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