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闲来札记:老老实实读财报)
(本札记作于2024年9月9日)
每到上市公司发布半年报、年报之时,就是我们投资者集中干活期了,虽然现在网络发达,可以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但最重要的、最可靠获取信息的渠道,毫无疑问还是公司的财务报告。不仅自己所持公司的财报需要读,行业竞争对手们的财报也需要读,同时,对于自己关注,但还没有投资的公司财报也是要尽可能地去阅读的。
那么,怎么读好公司的财报呢?
如实说,我本人也不是财务分析方面的专家,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世界上本没有路,但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读财报也是这样,除了掌握必要的财务基本知识外,最为重要的是自己先读起来,而且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慢慢地培养出自己阅读的感觉了。
一、通过文字信息,理解公司的“隆中对”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首先给刘备来一个“隆中对”,为刘备的未来作了战略谋划,即先三分天下取其一,待“天下有变”,再图一统天下。应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很务实的战略思维,他并没有劝刘备急躁冒进,“气吞天下如虎”,相反,根据刘备的实际,提出了很务实的应对策略。当然刘备“一统天下”的战略图谋最终并未实现,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诸葛亮的这种“隆中对”思维,我认为还是给我们投资以很大启发的。
比如,我们读上市公司财报,首先就是要读出公司的这种“隆中对”思维,而且很多上市公司也乐于描述自己的这种战略谋划思维,作为股东,我认为这是了解公司很为重要的一环。
很多上市公司也多喜欢在文字描述之中,提供行业数据、行业前瞻、政策信息,以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的努力方向、竞争风险等。这些文字信息,我认为有时比数字信息更为重要。我们所说的定性,也很多是来自于这些文字信息,自当细细揣摩,认真领会。
总之,公司财报中的文字描述部分,我认为一定要原原本本地去读,不要以为不重要,或者图省事,不加仔细揣摩,就跳跃过去。
二、通过数字信息,看公司的护城河是否巩固
我本人阅读财报,喜欢找出ROE、收入、净利润、扣非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毛利率、净利率、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主营收入)、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主营收入)、现金类资产、主要负债(有息负债)、存货、总资产、净资产等数据,进行逐一分析,必要时还要与行业同行进行一下比较,进而判断这家公司的竞争优势是否可以持续,即它的护城河究竟是变宽了还是变窄了。我认为,这种从定量再到定性的分析至关重要。
很多的投资人汲汲于公司一两个季度,或者一两个年度的增长快慢,甚至由此而作出决策(所谓季度价投、年度价投),这在很多情况下其实是一种短视行为。因为,一家企业再优秀,也不可保持匀速直线增长,相反,波浪式前进反倒是常态。如果一家公司在一两个季度,或者一两个年度增长放缓了,首先应该是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去进行比较,进而分析出究竟是行业问题,还是公司自身的问题,如果是行业问题,比如行业正处于下行经济周期,此时应该衡量的是公司本身的抗压能力如何,它在行业内的领军地位是否被动摇,而不能仅仅去看公司本身的增长快慢。否则,就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无数的事实证明,在行业进入“寒冬”之时,真正优秀的公司也可能一时增长放缓,但是由于其本身具有“学霸”的基因,行业一旦向好之时,反而很多弱小的对手被出清了,行业内的优秀公司反而更容易扩大市场份额,进而变得更加优秀。所以,这种一时的增长放缓,反而可能是机会,至少可以留给我们进一步观察的时间窗口期。
再强调说一下,如果公司增长放缓,区分一下究竟是行业问题,还是公司本身的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这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而这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通过阅读财报是完全可以判断出来的,据此再做出是持有,还是卖出的决策,我认为这样做,正确的概率无疑会大大提高。
以爱尔眼科为例,2024年上半年,收入与扣非净利润分别增长2.86%和1.48%,自己与自己相比,显然,爱尔的增长明显放缓了,但是与行业同行相比,比如与何氏眼科、普瑞眼科、光正眼科、华夏眼科等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爱尔的扣非净利润还保持了正增长,而竞争对手们的扣非净利润却大多大幅度下滑。显然,这是公司的外部问题,是行业普遍遇到的问题,而不是爱尔公司自身的问题,实际上相比较之下,爱尔“一超”的行业霸主地位并没有改变。
同样的例子还表现在格力电器身上。在白电三家垄断寡头之间,格力可能是在市场上被人非议最多的了,并且有观点认为,格力的空调霸主地位被美的超越了。单纯地从收入数据上看,2024年上半年,美的暖通空调收入1014.16亿元,同比增长10.28%;相比较之下,格力的空调收入779.61亿,同比增长11.38%。仅从数据上看,美的暖通空调收入比格力高出234.55亿,尽管其间有统计口径的差别,但是显然,从收入数据看,美的暖通空调无疑是超越了格力的空调收入的。
但是从毛利率上看呢,美的暖通空调毛利率为26.35%,而格力电器空调的毛利率为34.81%,高于美的暖通空调8.47个百分点。再从公司整个毛利率、净利率分析,格力毛利率30.47%,净利率13.92%;美的集团毛利率27.09%,净利率9.73%;海尔智家毛利率30.61%,净利率7.82%。显然,从毛利率、净利率分析,格力又远远超越美的与海尔。
要知道,作为制造业来讲,净利率达到13-14%,这是很令人“恐怖”的。所以,从以上这些数据中分析,就不难得出结论,格力的“基本盘”并没有倒,不仅没有倒,反而更加强劲(上半年空调收入占比上升至78.14%),换句话说,格力空调业务的护城河仍然是很牢固的, 这也是投资格力电器的最根本的逻辑。
三、站在董事长的高度,进行综合研判
我说过,如果说从交易思维过渡到股权思维,是投资的“第一次飞跃”的话,那么从股权思维过渡到管理者思维,则是投资的“第二次飞跃”。这个管理者思维,就是要善于站在董事长的高度看问题。
诚然,我们是普通人,作为普通小股东,我们在认知高度上是难以与公司实际上的董事长相提并论的,然而,有了这种当“董事长”的意识,我们自己使劲抬起脚跟,尽可能地抬高自己,对于提高自己的认知,还是有大大益处的,正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比如,当下我就将自己的持有组合视为“个人家庭非控股的多元化公司”来看待了,而我自己则自命名为“空头董事长”,这样一“提升”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一是容易让自己看问题“抓大放小”,即抓住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而不是陷于一些烦琐的细节之中不能自拔。比如,在读财报的过程中,假想自己就是这家公司的“当家人”,是让会计将关键数据提供给自己,这样的站位,就容易让自己站在经营者的高度去分析数据,分析问题,而不是充当稀里糊涂的小会计。
二是对一家企业的估值,站在全部“私有化”下来的高度去分析,以十年的时间周期去考量一下究竟值不值。如果说,投资需要大格局,需要大的视野,我认为这一点就是。
当然,投资永远在路上,我们投资人的认知也需要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去精进。虽然我们是以“假想者”的身份去考虑投资,但由于每个人的出身不同、学识不同、阅历不同,若说真正是成为合格的“董事长”,那自然是一种美好的奢想,怎么办呢?那就让自己不断地在事上磨,在具体的投资标的上精进呗,正所谓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四、摒弃“机构崇拜”,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在投资的早期,我阅读财报,是十分注意观察机构们的进进出出的,甚至我还很些“机构崇拜”情结,比如,我总是计算前十大股东里的机构们持有或减持的数量,但现在早就不了。为什么不了呢?因为从我的投资实践中,我发现机构投资者很多是交易者,甚至他们很多是趋势投资者,特别是当优秀企业“王子遇难”之时,按理说恰恰是买入的绝佳机会,但是机构投资者们却多是跑得远远的了。
比如,2012、2013年茅台“遇难”之时,很多机构们早就逃之夭夭了(2012年6月30日,茅台股东数仅有38867户);东阿阿胶2019年业绩爆雷之后,几年内在前十大股东里也见不到那些“知名”机构们的影子,我记忆中有一个外资机构后来还割肉退出了。铁的事实告诉自己,如果投资跟着机构们跑,最终就难以摆脱被割的命运(实际上,有时我们要将他们当成反向标)。
不能否认,机构们因为有庞大的资金优势,在短期内的进进出出会影响到股价的短期走势,但是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是由机构们决定着的吗?不是,是由其未来现金流折现值决定着的。这一点,在格力电器身上就体现得很明显,比如,近两年来不乏有机构做空格力,然而,格力今年以来在我大A股如此低迷的行情下,仍然逆势上涨了28%之多。从长期讲,机构投资者们主导了格力电器的内在价值了吗?显然,他们是“主导”不了的,在这个方面,我们个人投资者完全可以打持久战。
总之,这些年来,从贵州茅台、东阿阿胶、格力电器等一个个具体的投资案例中,我切实体会到了在投资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有多重要(我私下里总是这样喃喃自语),有多重要呢?你说多重要,就有多重要!
那么,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呢?其中很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坚决摒弃“机构崇拜”情结,自己老老实实地去读财报,并从财报的文字和数据信息中,得出自己的结论,甚至机构们的进进出出都不去看他一眼,如是,无视了他们,反而更容易让自己得出理性的独立判断。
注:文中所提个股,仅是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