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汾酒进击的底气)
这几年汾酒攻城略地、高歌猛进,可以说青花居功至伟。
从酿造工艺上来说,清香型白酒生产周期短、成本低、粮耗低、出酒率高,制作门槛相对低,似乎工艺决定了汾酒并无中高端基因,然而青花系列横空出世,逆天改命强行做成了。
现在青花拉动的量价齐升逻辑受阻了。首先是无法提价,青花20价格倒挂已久,其次渠道库存肯定是有压力,官方曾回应称“公司的库存有一定的渠道压力,价格倒挂的问题是部分市场存在的,整体情形还是比较稳定的”。
当下的困境是所有白酒企业不得不接受的,随着五粮液、1573从千元下撤,对次高端、中端白酒价格带形成挤压,越来越多的中高端品牌在此激进地厮杀。
长期来看,汾酒同其它一线白酒一样,会依靠中高端系列产品拉动增长,对此我毫不怀疑。但眼下的汾酒如何继续增长?除了等待中高端回暖外,汾酒还有两大秘笈。
多数白酒企业是自上而下打开局面,以高端酒带动系列酒,汾酒则是自下而上反攻,以玻汾、老白汾大众酒为大本营向上抢占地盘。稳固的塔基玻汾之上,是另一款拳手产品老白汾,老白玢之上是腰部的巴拿马系列,再往上是青花20和青花30为代表的青花系列。汾酒产品矩阵非常清晰,而且产品金字塔从下而上都都有拿得出手的产品,不像有些酒企苦恼于没有头部产品或腰部产品。
近几年,中国的大众光瓶酒市场出现剧变。这一市场原本是地方酒的天下,现在一线品牌强行挤入自饮场景,五粮液的尖庄、泸州老窖的黑盖、郎酒的小瓶,以及最强势的汾酒玻玢。
原来霸占这一市场的,是牛栏山和老村长这些全国化的大众品牌以及各地方的酒厂。这些自饮场景里的山大王们,缺少品牌文化加持,只能以价格吸引用户、以高提成吸引店主,而且它们有一个致命缺陷——酒质不行,牛栏山和老村长况且是非纯粮的固液法酿造,各地的小品牌更难保证较高的酒体品质。
况且,清香低、中、高端产品都是基于相似的工艺和基础酒体,基础款的玻汾与更高线的产品相比品质差别并不大。毫无招架之力的地方酒,只得将市场拱手相让给这些大品牌。这也是中国白酒产量连年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越来越多的地方酒厂被迫退出规上标准。
汾酒的基本盘稳固,这一点是竞争对手洋河们所不具备的。玻汾北方几个白酒消费大省的口碑是几十年累积起来的。玻汾去年80亿收入,按40出厂价计算的话,成功卖出2亿瓶,是名副其实的“口粮之王”。
洋河的海之蓝早已做到百亿规模,但这个尖刀产品定位于婚宴市场,这个市场的特点是并不特别追求口感,而是在意形象。纯粹自饮场景下的玻汾,消费者显然更加挑剔,必须在买单时斤斤计较,对比绝对口感和性价比。
可以说,在50元左右的光瓶酒市场上,玻汾没有对手。今年又新出了献礼版的玻汾,率先抢占百元高线光瓶酒市场。
2023年年报中就提出要增加玻汾投放,上半年的股东大会上也透露过2024年继续放量玻汾、老白汾、巴拿马等主力单品的信息。2024年上半年130元以下的“其他酒类”产品收入增长27.36%, 130 元以上“中高价酒类”同比增长17.4%,低价酒收入占比接近30%。
汾酒的清香复兴重任不是落在青花而是落在玻汾头上的,玻汾在公司中的战略意义在于培育清香氛围。汾酒早在1986年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名白酒生产基地,那时的“汾老大”基本就是一款玻汾打天下。公司以玻汾为利刃,才有机会切入清香香型原本薄弱的市场,拓展清香消费群体,为青花系列的迅速发展打下基础。
最重要的是,这部分产品的销售是健康的,高动销下几乎可以肯定没有经销商库存积压。汾酒塔基产品的动销之好,从价格上就能看出来。以老白汾10为例,今年涨价后的出厂价是80元,目前批价稳定在110元以上,在当下的行情里实属难得。黄盖玻汾目前批价40元左右,据我了解也是顺价的。去年玻汾单瓶象征性涨价1元,此举意味着贡献2亿元营收和至少1个百分点的净利润增速。
早在四年前,山西汾酒就开启了“渡江作战”模式,走出山西,一路南下。“过长江、破华东、占上海”,将江苏、浙江、上海等5省35城划为南方核心市场,并搭建起“31个省区+10个直属管理区”的营销组织架构。
截至2023年省外占比已经高达61.57%。公司在“1357+10”基础上又提出打造“三大样板市场”——即大基地市场(山西+环山西)、华东市场(长三角)以及华南市场(珠三角+两湖+江西)。
今年上半年汾酒在省内市场实现销售收入83.94亿元,省外市场销售收入142.66亿元,省外同比增长25.65%,既高于总营收增速,也高于2023年上半年的增速22.84%,显示出全国化成效显著。
全国化的过程主要是铺货的过程,尽管铺货不等同于真实动销,但理论上来说,仅新增的经销商就能带来更高的渠道库存容量。
上一个实现全国化的品牌是洋河。
两者实行类似的投入很重的“厂方为主导、厂商共建”模式。2023年洋河股份在省外的经销商数量5829家,目前汾酒在省外有3120家经销商。(顺便提一嘴,汾酒在山西省内一家独大,洋河所在的江苏两强内卷严重)
更值得关注的是,从经销效率方面来看,汾酒省外经销商多数为近几年新拓,还有强化管理、深挖潜能的空间。下个阶段的“深度全国化”将兼顾速度与效能。洋河省内单个经销商平均销售额490亿,省外单个经销商平均销售额仅有310万元,两者比例1.58倍。汾酒省内单个经销商平均销售额1470亿,省外单个经销商平均销售额630万元,比例为2.33倍。随着公司全国化布局推进,新的长江以南市场仍可能以高增速贡献新增长极。
经销商库存压力会传导至厂家,厂家如果不降低产量也可能导致库存积压。汾酒的库存积压是头部白酒中最严重的。汾酒库存中有大量的自制半成品(基酒)和库存商品(待售的成品酒)。以库存量/销售量来计算去化周期的话,汾酒的去化周期超过6个月,是所有上市酒企中最高的。
偏偏清香白酒又是那个不能长期储存的香型。清香型白酒长期存放会出现酯降酸升从而影响品质,这会使得经销商的囤货存在潜在的减值风险。当然这其中有2021、2022、2023连续三年产量大跃进的原因。
从纯利益分配的角度来看,渠道的问题在于厂家无法调动经销商积极性,经销商赚不到钱因而囤货意愿下降。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无非两种,一是动销不振导致终端价和出厂价几无价差,各环节都难到赚钱,二是终端价和出厂价尚有价差,但利益分配不均导致某个环节丧失积极性。
第一种情况无解,所有品牌只能苟着,等待终端价格回升。第二种情况,传统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费用返利的方式补贴经销商。
但现在酒企陷入两难。压缩费用投入,无法激励经销商;增加费用投入,则影响利润目标达成。
怎么办?汾酒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数字化管理。
在原来的大商模式类似于大包干制,汾酒把费用打包给到一级经销商,由一级经销商负责分配,其中必然有部分费用被经销商套用、吃回扣、低效浪费,没有用到下级经销商和终端商。
汾酒的销售费用率近年来连续走低,已经从2020年的16%下降至2023年的10%。销售费用关乎整个渠道的利润,砍掉一部分的销售费用势必会引起渠道商的不满,但厂商可以将以往因为种种原因而流失的销售费用重新利用起来。酒企通过数字化管理重新掌握了对销售费用的主导权和分配权。数字化模式下公司把给经销商的费用按照用途精细化,并进行紧密的监管,大幅改善了费用投放效率。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货物从厂家运输至各个经销商,经销商扫描箱外码完成入库领取扫码红包,门店到所属经销商进货开箱扫码入库领取开箱红包,导购员扫描产品瓶码绑定关系领取奖励,消费者购买后开盖扫码完成抽奖领取奖励。此外,渠道各个人员在扫码产品时就与产品绑定,当消费者扫码成功后会自动触发其他人的二维码,同时给予售后返利。(引自公众号“数字化星球”)
数字化营销管理之下的控费并不见得是一个坏事。控费是酒企利润增长的一个手段,但不是主要手段。笔者认为汾酒费用和补贴的投放收缩,更多是公司在数字化管理成熟后所主动做出的选择。实际上,任何强势品牌最终都会走向控费。
业绩增长的最终手段是促进终端动销。数字化意味着,同样的费用投入能带动更多的终端销售。如果在数字可视化技术的帮助下,合理的费用投入让渠道利润分配更有效率,那么将极大调动渠道积极性,加速终端产品的动销,这也就是为什么汾酒、泸州老窖等都将“五码合一”列为战略工程的原因。
在终端价和出厂价差不断收窄的情况下,谁的数字化做得好谁就能更好地降本增效。如果这个问题得以解决,那么在激进的招商政策(赊销和银票付款)下,汾酒全国化进程还将会延续。
总结一下,外部环境是所有酒企不得不接受的,白酒行业没有发生什么根本变化(见之前文章《一个白酒行业研究框架》),行业的发展最终看消费力和品牌力,年轻人不喝白酒的问题短期难证实。随着宏观政策加力,消费需求会逐渐恢复,目前青花在中端市场已占得一席之地,渠道问题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消化。好消息是,汾酒近1/3的塔基产品顺价销售,而全国化的进程也会推动公司去库存。
@今日话题 #定调!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 $贵州茅台(SH600519)$ $五粮液(SZ000858)$ $山西汾酒(SH600809)$ #大消费午后狂飙!多点开花多股涨停# #食品饮料行情火热!白酒板块再度拉升#
欢迎移步关注“追寻价值”白酒系列:
1.茅台1300元,挥杆击球吗?
2.茅台基本面:2033年业绩推测
3.巴菲特的估值逻辑与茅台的确定性
4.茅台最大的确定性、巴菲特买不买五粮液5.现价买入茅台的收益如何
6.25PE茅台和13PE五粮液,买谁?
7.买入五粮液
8.买入五粮液未来10年收益如何?
9.一个不增长的洋河,值多少钱?
10.窥探泸州老窖财务风险
11.六问泸州老窖:再谈老窖财务风险
12.谈谈白酒的周期和价格倒挂
13.再谈白酒周期与高端白酒投资机会
14.茅五泸汾洋的崛起之谜
15.一个白酒行业研究框架: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的长期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