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共工财经局关注|冲刺IPO的元保保险再被监管点名)
原标题:共工财经局关注|冲刺IPO的元保保险再被监管点名
10月31日,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发布了《甘肃省消费者协会2024年1月-9月消费投诉典型案例》,其中第一个案例涉及到网络保险强买强卖的问题。
案例显示,2024年8月21日,省消协接到消费者蒋先生投诉称,自己于当日发现银行卡被莫名扣去两笔款项,分别为348.7元和316.4元。消费者对银行未经本人授权和同意,就擅自扣款的行为非常生气,遂到银行查询交易明细并要求退款。银行工作人员查询发现,两笔款项分别被首信保险代理(广东)有限公司,和元保保险经纪(北京)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通过支付宝平台扣除。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17日,元保保险才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开披露招股书,拟于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开信息显示,元保保险于2020年正式上线运营,以互联网、大数据、AI等前沿科技为核心驱动力,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优质保险产品及服务。
两年前就被监管点名,“1元保”魔方业务痼疾难除
这并不是元保保险第一次被监管点名。
2022年3月,元保保险就由于未按规定开展互联网保险经纪业务,被原陕西银保监局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罚款。时任法人孙舒立也被给予警告,并处3000元罚款。
根据当时的相关报道,2022年3月21日,央视新闻播出了“警惕‘1元保’陷阱”节目点名悟空保、萤火健康保等保险科技公司的行业乱象。据悉,“1元保”也被称作“魔方业务”,是指保险科技公司通过免费赠险或以低保费、低保额、高免赔的保险来获客,进而引导客户“升级”保障或投保其他保险的行为。
以“首月0元、1元”甚至是“免费领取”为噱头进行宣传,正是“魔方业务”的典型特征。一些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消费者为了贪便宜购买了相关服务,最终发现花费比自己的预期多或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扣费,最终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元保保险虽然未被央视曝光,但是其“1元保”业务在投诉平台上引发不少消费者不满。当时就有一名消费者投诉称自己己在刷快手APP的时候,看到元保保险说1元钱买保险送手机,该消费者信以为真,结果花了一块钱之后并没有领取到手机,反而提示他要继续缴费。失望的消费者没有继续操作,但是第二个月支付宝被扣除39元钱,因此向黑猫投诉平台发起投诉。
时至今日,元保保险的魔方业务仍在困扰消费者。2024年10月5日,一名消费者投诉称,元保保险以广告链接一元保险的方式骗取点击,在其不知情情况下强制扣费并且次月自动扣费,该消费者表示自己完全不了解保单内容,要求退款强制消费的349.3元。
资本热情冷却,监管重压下谋求上市
“魔方业务”为何无法根除?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人的商业保险保障还是相对弱,在流量时代,因此保险科技公司选择“首月一元”的营销模式也是在模仿电商平台的营销策略,以扩大消费群体,但是这种粗放的营销策略能否带来健康的业绩增长还需要打一个问号,因为这种营销无疑会极大损害消费者的信心。
不过,对于元保保险而言,如何挽回投资者的信心恐怕更加迫切。公开信息显示,在上线之前,元保保险就拿到了山行资本的种子轮融资,随后拿到了北极光创投和山行资本的A轮融资;至2021年5月,元保保险更是完成了由源码资本领投,凯辉基金及老股东山行资本、北极光创投、启明创投、SIG跟投的10亿元C轮融资。据统计,一年多的时间元保保险就完成了4轮融资,C轮融资完成后估值超过10亿元美元。但是此后,元宝保险再无新的融资。
而根据招股书,2021年至2023年,元保保险的营收分别为,3.85亿元、8.50亿元、20.4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18亿元、-4.35亿元和-3.33亿元。2024年上半年,元保保险实现营收15.29亿元,并首次实现盈利,归母净利润为1.75亿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元保保险的短期险产品首年保费已经占总保费的比重达到99.5%。这意味着元保保险虽然获得了大量短期客户,但是尚未将之转化为长期客户,持续盈利能力存疑。
另一方面,元保保险的收入主要来自向合作保险公司提供保险分销服务和系统服务。招股书显示,2024年上半年元保保险收入同比增长58.7%,主要是依靠保险分销服务产生的收入同比增长35.4%。但是由于监管部门推行“报行合一”,会导致这元保保险一部分收入面临下滑的压力。
2024年11月7日,共工新闻•共工财经局记者对《冲刺IPO的元保保险再被监管点名》的后续情况将持续关注。
来源:共工新闻•共工财经局
共工新闻•共工财经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