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个人关于砖头的逻辑观点)
砖头,我曾三进三出,逻辑如下:首先声明哈,不是建议卖房买股哈,不幸运的话可能会导致家庭分裂跨倒的严重问题,所以您家里有坚持房子第一的爱人最好不用看下去了,毕竟没有什么比家庭和谐和跟家人和解包容更重要,而且仅限于低净值人群。
为何会突然想到写这篇文章,我看到很多人说海油是前几年的地产或保险,那时候更多V也没人预见当时的问题。。。咳咳咳,我一直避而远之哈,其实地产就像迪拜塔一样高的负债率和负债体力,繁荣期的高ROE覆盖了即使繁荣期的低ROA和流动性风险和不见现金流的风险和库存兑现速度和成色风险,收入变慢,库存增长,戴维斯双击后泡沫估值和供求质变风险。。。并且今天刚好又看到类似我2019年卖砖买优质高息股的逻辑故事,所以特意回顾了一下:
2020-02-09:地产对于我的理解是严重资本杠杆型的周期行业,可能某时某地会闪光,但可能周期一旦向下就可能玩完的,何来护城河?除非你的资产负债率能向香港地产一样20%同时拥有强大的现金流能力和优质地段储备。
2020-04-29:比迪拜塔还高的负债率,只要销量和售价不能继续,有息贷款就可以把他们自己废了…
2020-04-26地产的高ROE背后是极高杠杆,而杠杆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另外人们忽略了ROA的质量。
家庭理财情形a),b)和c)如何抉择?
a) 税后月收入20K,同时有100万现金,没有商品房,贷款100万买200万的房吗?
假设买房后,身无分文,而且月供7k供20年(不能遇到利率上升),每月剩下13K可供支配收入;
假设投资港股神华,股息率10%,一年税后股息10%,平均每月8.3K,减去每月3K的房租,加上工作收入每月25K可供支配收入;
以上两个抉择的对比:同样的收入,却产生两倍的可自由支配现金流。
你愿意相信售价租金70倍市盈率的房子市值会进一步增值?还是选择投资高股息而且还有未来业绩增长(或是下降)?
2021-09-11没有三傻只有自己傻,“所有极高杠杆公司(除了水电)对我来说就是迷,实际上完全看不懂,有些5%的库存,或应收或固定资产有问题,就会画面全改,今天看起来第市净率,笔锋一转就可以是负资产,而且是很多是充分竞争行业中大周期末端的行业,而且是超级长周期末端。。。
过去10年是戴维斯双击的长牛,房子租金上涨可能只是翻一倍不到,但房价可能涨了4倍,只是按租金的市盈率是从25倍变成了60倍甚至更高……
戴维斯双杀告诉我们当收益下滑时会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期望收益率……
2021-07-14 写了曾经2019卖砖买优质高息股的逻辑和瞬间感觉感觉
资金和物质的自由了,精神才有自由……
要是给我重新选择的机会我不会买房,即使买了也会再卖一次,从卖房拿到资金的那个时间我瞬间感觉就是肖申克监狱出来的自由,这种自由和新鲜空气让我觉得重获自由……也感觉自己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跳出这个绝望的rat race (从我大概10年前看富爸爸穷爸爸开始)……也感觉自己像breaking bad里的老白,其实在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
当然不要误会,我不会建议其他任何人都卖房买股票,因为我们都不一样, 2016-2019工资每年XX万多点每月月光觉得这种生活太绝望了,万一中年危机失业怎么维持?…………2019年卖房是是多年的精神斗争,是最终要突破牢笼的渴望,也一直做家人的思想工作……我想卖房买入她不认可然后没卖)却深度卡在穷爸爸的rat race ?冲破传统枷锁(房子在家人和他人心中的地位)让我一直在做老婆的思想,2020年收到最后房款投入时刚好不是时候,2020年山半年亏了本金XX万绝对不好受的,做不好思想工作是出现家庭问题的……我不断给家人洗脑未来股息率,公司质地,也持有不动,这也是我为何家里插两年红旗(神华陕煤)收息不动,不论收益率。
如今我的持仓按今年分红来年X万,在三线城市租房,我第一次深度品尝到了自由的感觉,我不想再持有50倍市盈率的房子,现在想起来我觉得太恶心了,那些花过度代价买房的人我现在看来像肖申克监狱里的那些已经被制度化习惯了不愿意适应外卖世界的其他狱友一样。
不管你喜欢制度化的肖申克精神模式,还是喜欢外面的自由精神模式,适合自己就好……我已经用了十年的时间才最终逃离了我理解rat race ,锲而不舍地洗脑老婆老妈就像安迪在凿洞一样,他作为银行人员(财务)非常清楚时间复利的变化,点点滴滴击破周边的精神枷锁,这些都快不了,也点点滴滴地学习铺好了出去的路...……
最后,房子是非常复杂的情感物品。
来自会计误工人员的雪球专栏
1.房子对于大多数普通中低收入人群来说都是比较贵的,有多贵?大概50-80倍市盈率?
比如我租的房子月租金3000房价大概150万,短期市盈率大概50倍(10年房龄,大概考虑空置损失,中介费用,家电更换维修,时间越久还需要考虑全面装修和置换家电的影响),中长期市盈率大概60倍以上,比较久了更难租出去租金更低。
所以我觉得房子目前依然感觉比较高估,根据格雷厄姆,不增长的公共事业股票给予8倍市盈率,假设派现率50%,那么按收股息大概16年回本。
2.房子的永远上涨的普遍认知
过去20多年,工资快速增长,M2快速增长,很多人从内地跑到沿海大城市,很多人从农村去到当地城镇,人类历史上最庞大世界工厂化以及由日支撑带来的城镇化,一下子城市的房子供不应求,于是今天的房价其实是“戴维斯双击”的产物,过去几年问你的工资涨了百分之几十而房价涨了几倍?50-80倍市盈率更高……但目前工资还能涨吗?目前的工资还有国际竞争力吗(尤其在印度越南墨西哥等产业链逐步成熟和经验和技术逐步沉淀后)?租金房价比合理吗?收入房价比合理吗?
我个人觉得砖头的物理属性是每年物理性持续贬值1.5%-2%,但是工资我记得2003-2010年很多人都是10%复合增长,叠加持续被“看好”的溢价,再叠加在城市拥有房子的“情感”,于是正在物理折旧的房子的贬值速度远远低于房价上涨速度,而且给人的幻觉是工资一直会上升,房子也都会一直在涨价。因此形成了人们的买房就是未来长期唯一最永恒的事的这种认知。
3.房子的情感估值
人是有情感的,情感也是有隐形价格的,很多人“选择”买50倍以上市盈率的房子,觉得房子是“家”,为了“家”可以支付很高的溢价,是否过高看具体人而异。
4.房子的恐惧性估值
我们害怕错过“末班车”,怕买不到了……怕别人问你买了房没有……怕别人问你住的房子是买的还是租的?这个绝对让大部分人恐惧,于是硬着头皮也要让被别人看得起。
5.为了户口读书
6.供求的微妙演变
随着城市存量房子的增长,除了一线城市和个别二线,应该城市的房子体量基本上“够住”的因为房子再跌一半甚至以上买不起的依然买不起,我所在的地方三线县级中心区晚上亮灯率就知道,很多六七年甚至十年八年以上房龄的房子依然大量是没灯的……我住的小区第后一期大概2018年我来这个地方就封顶了,当时没有拆外墙,现在还有几栋可能还没卖还是抵押什么问题的,晚上一个灯都没,我住在这个县级建设最好的最中心区都这样。
促使我卖房的原因之一是2016-2019年我发现自己的房子越来越久才能被租出去,其中一个上面说的市中心的小房,前两次都是我正在打扫卫生就被中介带客户敲门进来租掉了,后两次都大约间隔了一个月,当然都是春节假期也有影响,这让我感觉到通了地铁后周边写字楼上班族不用旁边租房了,可以15分钟去到镇上租几百块的房子,果然最近几年我发现我卖的房租2017-2024几乎一直没怎么涨过……
7.没房子的尴尬
当你的条件已经是“有房”能力的条件时,你的朋友圈几乎都是有房子的,而你是没房子的,你应该知道会发生什么……
前年我家娃上XX课做东带全部同学和家长来我家,有个家长说我的房子装修不错,问我是X总(我)亲手搞得吗?我说不是,这房子出租的,顿时感觉我的客人突然尴尬没话说安静下来,虽然我不尴尬
同一栋楼的邻居或小区打照面比较多的大哥大姐,都会问个遍同一个问题“你住的是你买的吗” 我都会说我租的,下个问题一定是“多少钱一个月”,我说3000,再后一个回复一定是“这么贵,某某租好像只要2千几,怎么不买?”,我又回答“太贵了,我租才3000,买要150万,我觉得租还挺便宜的”,第四句话一定是“买了是自己的”,我的回复一定是“那是那是……”只能认输尽快结束这个话题
新学期到了,孩子们大都去了免费的公立,我们没得选,没房没户口没积分只能选了三四万一年的私立,有一次电梯上同一栋楼大妈的看到孩子身上的校服明知故问是哪个学校呀,毕竟都是,同一层的一个男主也在,感觉去年前一个房东卖房所以换房到同一栋不同楼层以来,后面那个男主第一次打招呼,之前我都是微微面对微笑点头结果被当空气,几次后都是这样我也没任何反应了,当然也不知是不是孩子学校的原因,还好我都无所谓
8.适合才是最重要的
前几年房换股……从卖房拿到资金的那个时间我瞬间感觉就是肖申克监狱出来的自由,这种自由和新鲜空气让我觉得重获自由……也感觉自己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跳出这个绝望的rat race (从我大概2010年前看富爸爸穷爸爸开始)……也感觉自己像breaking bad里的老白,其实在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
当然当时也是为了预防中年危机后没工作了,投资股息率大于之前两套房子拿出去出租的租金,股息租金差即使不工作了也可以退居老家18线按当地标准生活……
9.“低性价比资产配置焦虑”
什么是“低性价比资产配置焦虑”?
比如,我一眼就看透了一个人一辈子辛苦工作节省节省节省下的钱就只是买了个砖头,这个砖头其实物理特性是依然按1.5%-2%的速度折旧贬值,看到一辈子的心血最终变成了心起凉意的老破旧,这种情形我会感觉到“低性价比资产配置焦虑”,因为我的认知中有远比这种低效率更高的方式让自己同样的财富量让它产生更靠谱也更高收益率让自己过得更好。
不是每个人都会产生“低价资产性价比”焦虑,只有一个人的认知维度足够丰富多样才能有对比和感知,我举一个相反的一些例子:
a情形:
我一个前同事非常“努力上进”,他几年前在隔一个镇买了一个房子,年轻人在大城市是非常让人“羡慕”的也是非常幸福的事,房子离公司大概25公里左右,自己平时租了个几百的农民房,好像新房准备装修,自己他老婆带娃在内地,一年可能就回去几次,暑假他老婆会带娃过来,我在思考实际上买房让他实际上过上更差的生活。
为何a要买房?我的察觉是有些人买房后唯一让他们感觉到眼睛发光的话题就是大家在谈房子,不再尴尬没买房,不再被别人看不起,感觉生活充满了希望……
要是我是a(他,我前同事)的话,我就买个二手房租出去,因为太远通勤又没车太累1.5小时单程,同时自己工作附近租一个舒适的房子一家人住一起。当然我的同事a不会有这种认知选择,因为砖头的信仰?因为砖头带来的最后倔强?我不知道,当然我也从未建议和谈论过这些,为何要评论甚至打破他人的“幸福模式呢”?
b情形:
有好些人老家买房,让孩子在老家,或自己和孩子都在工作地但老家买了房。自己一家人租几百的农民房,老家的房子住蚊子。我觉得这是对资产的极度浪费。要是我的话,大城市既然买不起,但可以在老家买的资产是不是可以适度用来提升自己目前一家人在一起的居住环境和提升生活呢?为何一定要为了自己不住的房子支付那么高的代价而自己一家人却蜗居在环境比较差的地方呢?为何不现在就享受本来就可以有的更高品质生活?为了砖头牺牲太大了吧?
可是,当砖头成为信仰成为最后的尊严和倔强时,还有人在意为此牺牲的过高贷款吗?
c情形
看着一辈子的心血在物理折旧中老去变成老破旧。我一个亲戚几十年前就漂洋过海去到海南开发,30年前在老家买了砖头,如今砖头也老去了,我看到一辈子的心血在物理折旧中老去感觉到心酸。孩子在大城市应该都是不会再回去的了,为了预防老了上不了楼梯,想买电梯,而且想买好一些的,是老人想买,实际上年轻人都不想买,而一心准备大城市买……我在思考,有这么多钱在手而且两老有几千一个月的社保,不能有一天有需要时租一个1-2千的电梯房子吗?多便宜的选项呀?为何要为了砖头信仰和被PUA的“尊严”掏空所有呢?
“低性价比资产配置焦虑”是我突然察觉的现象和发明的词语。是我察觉周边太多人为了房子支付了过高的代价,而实际上如果有更多丰富维度对比后,发现要是不买那砖头,也许一家人实际上会过得远远更好的情形。
最后,需要补充一点前提: 如果有一天,一个房子各方面非常喜欢,只需要流动资产的10%以下,我也会考虑买一个,不管那是50倍还是100倍售价租金市盈率,因为一个房子的占用财富资源的比重不大,极地性价比资产已经不再带来低性价比资产配置焦虑,也不用未来低性价比的资产掏空和过度透支自己。不会过度掏空和透支自己的模式其实才更真的更合适他们,只是他们的工具箱里没有这种认知,也无法摆脱没房的尴尬寒酸感而言。
10.砖头不是家,家不是砖头。
很多人的“家”情怀,把砖头等于家,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严重被PUA的产物。难道没买房就没有家?欧美很多三四十岁的普通人都结婚了,还住着花园独栋,但是房子是租的,他们没有家?他们没有家整天闷闷不乐?我们身边不少有能力住更好却因为买了“家”(房子)而不得不租农民房或过周末家庭的人,因为有“家”而过得更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