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21独家|极越汽车当前欠款总额达70亿元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21独家|极越汽车当前欠款总额达7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易思琳 北京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从多位独立信源处获悉,截止目前,极越目前欠款总额为70亿元,其中百度9亿元、吉利26亿元,银行11亿元,其他包括供应商在内的欠款达24亿元。

对于极越来说,账上资金来源有两类,一类是卖车得来的收入,一类是靠融资得来的账款,包括股东注资、银行贷款。

过往,依靠百度和吉利输血是极越存活的主要方式。《21汽车·一见Auto》独家获悉,极越成立3年以来,百度累计投资极越44亿元人民币,吉利给极越的股权投资款达31.7亿元。但百度占董事会投票权达84%、吉利投票权16%。

公开资料显示,极越汽车前身集度汽车在2021年3月获得3亿美元启动资金;2022年1月集度汽车宣布完成近4亿美元的A轮融资,由百度和吉利共同投入。此后没有公开的融资。

《21汽车·一见Auto》独家了解到,极越 B轮、C轮融资分别发生在2022年、2023年第四季度。2022年,极越B轮融资规模达4亿美元,由百度、吉利按照持股比例共同增资完成;2023年第四季度,极越拿到了2.5亿美元的C轮融资,其中百度出资6.5亿元人民币,接近1亿元美金。

去年年底到账的融资额远远无法覆盖极越的正常花销。2024年,极越花钱的地方很多,涉及极越01上市后的各项供应商费用的款项、极越07上市相关费用、以及明年一季度要上市的改款车型研发,所以,2023年年底,极越给百度提报了70亿元预计亏损额度。其中,研发、市场营销、行政费用分别是30亿元、30亿元和10亿元。

在所有供应商中,吉利是极越最大的供应商。这是因为吉利和极越关联的造车场景更多——整车制造、整车相关的技术均由吉利提供,比如极越01的底盘;而百度仅提供地图、智驾、智能座舱等软件相关服务。

“吉利和极越的关联场景至少是百度的5倍。吉利给极越的代工费外加整车款,每个月高达几个亿。”一位熟悉情况的内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年前4个月,极越销量一直处于低迷状态,销量最高仅达511辆(3月)。作为极越当时唯一“来钱”的方式,销量过低,对整个公司资金账面而言,需要提前做措施干预,以防公司出现现金流断裂。

当出水龙头比进水龙头更多的时候,极越选择先把最大的出水龙头给关掉。5月,极越财务发出预警,时任CFO刘吉宁正式在董事会上告知股东,需要先拖欠吉利账款,公司账上的资金优先给外部供应商结账、给员工发工资。当时吉利、百度高层默许了这一决议。

吉利答应不用立马支付欠款,让上半年的极越暂时喘了一口气。除了同步在找外部融资,极越也清楚,提升销量是现阶段自己唯一的出路。

今年上半年,极越只有1款在售车型——极越01,但这台车的销量一直低迷。这台车在2023年11月上市,起售价为24.99万元。上市一个月因销量表现不佳,官宣降价3万元。

“21.99万元的起售价,已经贴着成本价了。”一位极越高层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该高层称,极越01实际上和极氪001共用一样的底盘,均为浩瀚架构,外加百度的智驾、座舱,该车本身的制造成本就不低,加上没有规模效应,“降价后,没有任何利润可言。”

为了提升当时旗下唯一一款车型的销量,极越今年7月再次上“猛药”。

7月,极越官方推出限时购车政策,极越01 MAX版本优惠1.5万元、MAX 长续航版本限时优惠2万。在7月31日前锁单,用户还可以享受限时保险补贴8000元、置换补贴限时尾款达1万元,同时用户可享受5年0息服务——0首付、月供低至3665元。

算上BOM成本,降价后的极越01本身售价就不高。关键信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财务之前测算过,推出限时购车政策、算上店端等各种成本,每台极越01的毛利是-35%。”

7月有车主回忆自己当时锁单,实际仅花了17万元就买到了一台极越01。 这一剂猛药对销量的提升立竿见影。7月,极越的销量环比提升近1.5倍,达1143辆。但极越并不赚钱。

“车本身的成本就不低,如果算上每台车的营销、佣金、店端等各方面投入,每卖一台极越01,极越每台车要亏近10万元,这只会加速亏损。如此就变成了死亡螺旋。”上述人士称。

9月10日,极越旗下第二款车极越07上市,起售价20.99万元,“07的成交价也是-35%的毛利。”另一位信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9月底,极越账上的现金流有超过10亿元,但这对极越而言,只是一串数字。10月极越有一笔两年前的银行贷款需要还,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10月以来极越的资金周转难度。

靠卖车的钱、账上的现金流依然填补不了供应商端、银行端的欠款压力,这才造成了公司账面上达70亿元的欠款总额。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