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合资车企的2024年:关厂、裁员、妥协)
2024年,是合资车企继续没落的一年,战略性收缩仍是各家企业的主旋律,裁员、缩减产能、经销商退网,成为合资车企真实的写照。与此同时,与本土企业寻求合作,成为合资车企尝试在新能源市场实现突破的共同选择。
作为曾经的市场主导者,合资车企在行业变革期态度摇摆、动作迟缓,已经被新一代年轻消费者视为“落伍”的代表。
合资车企“落伍”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它们的主要技术提供方——外资股东(大众、丰田等)在开发车型时大多面向全球市场,虽中国新能源转型热火朝天,这些外资股东并不会因为单一市场的变化而做出激进的动作。
然而,当在中国市场销量持续下滑、市场份额被挤占,大众、丰田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该如何面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一场关于合资品牌退和进的戏码,正在中国市场上演。
产销全面收缩
从年初到年末,关于合资车企关厂、裁员的消息不绝于耳。这是合资车企最直接的降本增效手段,也是集体“瘦身”的表现。
从二、三线合资品牌北京现代到主流合资品牌一汽—大众,皆是如此。今年1月,北京现代重庆工厂以16.2亿元的价格被出售,较首次挂牌价降价超20亿元,以“割肉”的形式亏损甩卖。包括重庆工厂在内,北京现代在国内已有4家工厂被出售或处于停产状态,仅剩北京第三工厂一家仍在正常运营。
本田方面今年的动作更大。去年广汽本田进行了首次裁员,彼时约900名合约工被裁,占当时广汽本田约1.3万名员工的7%。到了今年5月广汽本田的正式员工也受到裁员波及,由于赔偿丰厚,广汽本田征集到约1700人自愿离职人员,占到公司总人数的14%。东风本田紧随其后,相继裁撤了约500名劳务派遣人员和2000名正式员工。
此后的7月,本田中国宣布将实行产能优化,加速电动化转型。具体举措为:10月关闭广汽本田年产能为5万辆的第四生产线;11月东风本田年产能为24万辆的第二生产线停产休业。调整后本田在中国的汽车总产能从149万辆减少至120万辆。
其他合资车企中,东风日产关闭了常州工厂,这是日产汽车在中国首次关闭乘用车工厂。东风日产的外资股东日产汽车在11月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9000人;通用汽车也宣布计划关闭上汽通用部分工厂及产品线;上汽大众被传出即将关闭南京工厂的消息,但后来被官方辟谣。
近两三年来,国内合资车企几乎都出现了关厂、裁员的动作,只是减产与裁员的数量有所不同。而2024年则是合资车企关厂、裁员动作尤为密集的一年。
销量与利润的快速下滑是合资车厂关厂裁员的原因所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下称“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大爆发开始,合资车企的总体市占率就一直在下滑。
今年1到11月,德系品牌累计零售销量为 361.37万辆,同比下滑8.6%;日系品牌累计零售销量为278.25万辆,同比下滑15.6%;美系品牌、韩系品牌等累计销量下滑幅度更大。与前几年相比,2024年合资品牌市占率下滑幅度仍在扩大,前11个月降幅已达到8.4个百分点,在国内市场的整体份额已不足四成。
在销售端,合资车企的经销商们也在经历着市场寒冬。在价格战、传播生态转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车企4S店销售人员在被动接收销售线索、电话营销等传统销售方式之外,纷纷开始向短视频博主转型,全员上阵开直播、拍短视频。不过,因为少有吸引力十足的新能源智能化产品,即便销售人员在网络上拼尽全力,依旧无法吸引消费者驻足。
在网络的另一头,新势力品牌与自主车企新品牌凭借着更领先、更时尚的产品,更互联网化的营销能力,抢走了大部分流量和订单。
在利润骤降甚至持续亏损之下,越来越多的合资车企经销商选择了退网。今年9月,流通协会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仅35.4%的汽车经销商实现盈利,半数以上的汽车经销商面临亏损。
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表示:“今年4S店授权模式面临退网潮,全年预计退网的4S店数量将达到4000家,下半年将超过上半年(1500家左右)。”这其中大多数都是合资车企经销商。
研发与产业链本土化
与合资车企在下游产销端全面收缩相比,上游研发端与产业链端的转变更加重要。产销收缩相当于在“节流”,研发上的持续投入、产业链的迭代更新则是“开源”行动。没有开源,任何企业都无法实现长远发展。
在外资股东无法及时响应中国市场需求时,合资车企开始谋求更多的自主权,并逐渐与中国股东加强技术上的联系与合作,因为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技术、产品、供应链等各个方面已经全面领先于国外品牌。
纵观汽车行业近年来的发展态势,包括丰田、本田、大众等在内的品牌在研发和供应商的选择上,深度本土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在11月的广州车展上,广汽丰田发布了合资 2.0体制下的“聚变2030”战略,提出年产销要重回百万辆。广汽丰田市场营销部部长张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发布的战略主要强调两点,一是中国团队自己来定义产品,研发、制造、销售等流程也全部交由中国本土团队,以后的中国车型都由中国本土化团队100%来完结;二是将最好的中国科技生态与广汽丰田的产品进行融合,通过合作来完成广汽丰田不是很强大的部分,从而补足劣势。
本田汽车也在尝试更多借助中方力量。在今年4月举办的北京车展期间,本田汽车发布了专为中国市场开发的电动车新品牌“烨”。本田汽车表示,烨品牌产品由本田中国本土团队自主研发,且将与大量中国本土供应商进行合作。
德系品牌大众汽车的策略则是入股中国供应链企业与整车企业,并在技术方面开展合作。例如,2023年大众汽车投资约7亿美元收购了小鹏汽车4.99%股份,双方签署了长期合作技术框架协议。今年2月,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签署了平台与软件联合开发技术合作协议。7月,双方签订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联合开发协议,宣布将为大众在华生产的CMP和MEB平台开发行业领先的电子电气架构。
在今年7月举行的一场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情况的讨论会上,野村中国汽车与零部件行业分析师应重熙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合资车企原来那套靠自己的配套零部件、自己的技术在中国发展的路子现在已经走不通了。和中国的一些产业链企业进行合作,从中国产业链、中国技术角度来做一些新的产品以赢回中国市场,才是它们真正的出路。”
大多数合资车企已经认识到了自身问题的严重性。与中国企业合作,利用外部力量将自身短板补足,已经成为共同的选择。
根据当前汽车市场的竞争态势,到2025年盒子车企关厂减产与裁员的戏码恐将继续上演。与此同时,推进研发与供应链端的真正本土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新产品,将成为合资车企夺回市场的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