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楼继伟:支持科技创新驱动,商业银行须对国企和民企一视同仁|财富管理50人论坛

来源:和讯财经 2024-12-21 16:52:2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楼继伟:支持科技创新驱动,商业银行须对国企和民企一视同仁|财富管理50人论坛)

2024年12月21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理事长、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表示,在支持科技创新驱动方面,商业银行要更大比例发放中长期贷款,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但在经济下行周期,信用风险抬升,此时便需要政策工具支持商业银行放贷,例如,财政政策的贷款担保基金,有助于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央行的技术改造再贷款,有助于降低银行贷款成本,更好地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

此外,我国长期以来,70%以上的技术创新源于民企,但商业银行对民企贷款给予了更高的风险定价,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出现风险会产生严格问责,而制度性原则要真正做到,政府问责机构和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

当天,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4年会(十一届)在北京正式召开,会议主题以“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与金融支持”。楼继伟在大会上谈到了上述观点。

楼继伟

以下为楼继伟主题演讲的全部内容:

非常高兴参加本次年会,本次年会主题是“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与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最早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其表明中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此之后,通过不断实践和理论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越加丰富,包括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绿色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等多个方面。而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各条路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金融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强项也有弱项,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加强监管修复金融弱项,可推动金融强项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支持作用。

金融行业具有很多鲜明特色,它的经营对象主要是货币资金和各类金融产品,比如贷款、股票、债券、期货合约等。金融机构通过对货币资金的融通、调配,对金融资产的运作管理来实现自身业务发展。

例如,银行吸收储户的存款资金,在将资金以贷款的形式发放给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和个人,完成资金的运转与配置。

另外一个特色是金融机构运营包含高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而且金融交易常常会利用杠杆来放大收益。鉴于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以及金融对经济社会的重大影响,需要对金融行业实施严格的监管措施。

在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公益性领域等方面,金融业不具备优势,更需采取财政政策工具。从而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作用。

在支持科技创新驱动方面,商业银行要更大比例发放中长期贷款,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但在经济下行周期,信用风险抬升,商业银行有意愿去降低中长期贷款比例,此时便需要政策工具加以缓释,例如,财政的贷款担保基金,有助于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央行的技术改造再贷款,有助于降低银行贷款成本,更好地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70%以上的技术创新源于民企,但商业银行对民企贷款给予了更高的风险定价,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出现风险会产生严格问责,而制度性原则,要真正做到政府问责机构和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

在创新驱动方面,VC和PE基金原本是一项非常有效的金融产品,但近年来VC和PE基金在募、投、管、退各个环节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大困难是在募资和退出环节。

目前各级政府设立了大量创投基金,要求高额返投比例,而且这些创投基金还要承担更多的招商引资任务。政府性基金的管理人,一般为当地国企,存在着市场化程度不足,管理能力缺失等问题,而招商引资和科技创新双重目标存在一定冲突,这便导致了投资业绩往往不足。

另一个原因,是在考核上缺乏容错包容性。创投基金的投资标的通常是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这些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模式还不成熟,失败概率比较高。

一般情况,创投基金的失败率在50%以上,但成功项目的收益会更高,能够使基金的总体盈利。但如果对每个失败项目都进行问责,基金管理人在投资时将产生较大压力。在当前环境下,市场化的耐心资本不足,重点还是如何将政府的创投基金进行市场化转型。

2016年财政部承诺出资90亿元,投资比例为22.5%,成立了国家科技创投母基金,募集资金共400亿元,通过市场化招标,中金资本成为管理人,基金名称为中金启元科创母基金,管理方式是对所投的子基金和具体的项目实行穿透式管理,成立以来获得了良好回报,连续多年在投资收益和风险控制方面获得行业第一,目前已基本完成。中金启元科创母基金的第二轮融资,主要是和各地的创投基金合作,这种做法为各地创投基金市场化转型提供了范例。

12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指出要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按照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原则规范运作政府投资基金,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要发展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完善不同类型基金差异化管理机制,防止对社会资本产生挤出效应。要健全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责任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这些话都说在了点子上,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真正落实国务院常务会部署的重点工作。

股票市场的良性发展是VC和PE基金运作的基础,控制公司上市和退市节奏,并不能减轻股票市场波动性,反而会削弱企业创新驱动机制。更好的方法是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对不及时披露真实信息、信息造假的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及其保荐人、会计师事务所给予严格处罚,让投资者获得真实信息,对股票价值做出自身判断,由监管部门或交易所负责审批公司上市,并不能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而且还会造成腐败寻租的机会。

在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金融机构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家银行发行了绿色债券,筹集资金用于低碳项目,例如地铁和高铁,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属于低碳项目。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列出了低碳项目目录,由金融机构选择,未来应当在解决碳测度的基础之上大力发展碳市场。金融机构在投资低碳项目时,通过碳市场获得碳额度,从而形成差价补贴,加快向低碳经济、低碳社会转型。

普惠金融是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的重要方面,目前不少大型银行都在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开发大数据模型,准确判断客户风险,更多的小微企业被纳入了客户范围。

但实际上中小银行更接近小微企业,更适合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可中小银行的科技金融创新能力不强,识别信用风险能力较弱,较好的方式是加强与平台企业合作。平台企业掌握大量数据,具有强有力的算法模型,可以帮助中小银行识别信用风险,有利于发展普惠金融。但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较高,如果平台公司助贷业务达到数万亿规模,一旦风险识别出现错误,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因此,平台企业在开展助贷业务时,要有一定跟贷比例,比如10%~15%,做到风险共担。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银行发放住房按揭贷款,未要求首付比例,同时银行没有对按揭贷款做出任何风险留存,直接转化为资产抵押证券,投向市场交易,最终底层资产即按揭贷款出现信用风险,迅速向整个资本市场蔓延,造成了金融危机。

美国最终痛定思痛,修改了监管法律,要求住房贷款必须有不少于10%的首付比例,按揭贷款在证券化时,银行至少有10%的风险留存,这些教训需要吸取,但不能走向极端。如果让平台公司跟贷30%以上,将占用大量的资本,最重要最有利于发展普惠金融的助贷业务会被扼杀。因此,在提高效率和防范风险之间需要做到平衡。

我国目前已进入中部老龄化社会,养老金融未来会大有可为。其中人养老金制度具有独特优势,是我国养老保险的第三支柱,适合于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者,因为没有企业同雇主、雇员共同缴纳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制度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均可参加,国家给予优惠政策。

2018年,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曾经走了一段弯路。当时在上海、福建和苏州等地开始试点,参照了美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美国是当年所有个人收入都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一般而言,退休后个人收入要低于在职时期,税收递延型制度激励个人参与商业养老保险。而我国个人退休后的收入最大项目是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而且还有若干综合扣除。因此,税收递延制度几乎没有激励。

试点四年后,我国个人养老金的缴费金额仅有3亿元,而现在改为缴纳环节每年最高扣除12000元个人所得税,在领取环节,单独按3%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些税收优惠政策适合我国国情,从2022年11月起,在36个城市试点新制度,到2023年末缴费金额约280亿元,到今年6月底超过6000万人参加个人养老保险。相信未来几年,养老金融会得到大规模发展。

金融各个领域都存在高风险高杠杆,具有高度的技术复杂性,投资者难以识别风险,必须加强监管,特别是不能产生系统性风险。2017年以前,风行一时的P2P等庞氏产品,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号四处发行,最终资金链断裂,此外还有大规模发行的高息刚兑产品,房地产企业成为商业银行的实控人,并将商业银行的资产掏空等。这些高风险产品和行为都对投资人造成大量损失,并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

2018年4月,监管部门出台的《资管新规》,做出了严格规定,经过四年过渡期,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的上述金融产品和活动基本被铲除,但一些被掏空的中小银行如何处理仍是难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金融领域做出了众多部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服务实体经济,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强化金融监管,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其中,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最重要的方面。我今天的发言主要是结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解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谢谢。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