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公司新闻 - 正文

广发银行信用卡业务 | 曾经的增长引擎,为何陷入困局?

来源:共工财经局 2024-12-27 17:35:1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广发银行信用卡业务 | 曾经的增长引擎,为何陷入困局?)

共工新闻•共工财经局12月27日电 题:广发银行信用卡业务 | 曾经的增长引擎,为何陷入困局?

共工新闻•共工财经局记者 刘远见

广发银行作为国内信用卡市场的重要玩家,近年来的业务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广发信用卡业务从过去的快速扩张逐步转入收缩状态,同时面对资产质量下降、监管处罚增多等问题,这一曾经的核心业务正陷入发展困局。

发卡量大增,却未带来质量突破

从2019年至2023年,广发银行的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从8106万张迅速攀升至11800万张,五年间累计发放信用卡近5亿张。然而,在发卡量持续增长的背后,问题也随之显现:广发银行似乎更加注重数量而非质量。

尽管发卡量节节攀升,但信用卡透支余额却在2023年出现明显收缩。截至去年底,透支余额为4248.79亿元,同比下降3.37%,较2018年巅峰水平已萎缩12.49%。信用卡透支余额占广发银行总贷款的比例也下降至20.49%。

在额度使用率方面,数据同样不容乐观。从2019年至2022年,广发银行信用卡额度使用率从42%逐年下降至34%,反映出用户对广发信用卡产品的使用黏性正逐步减弱。

信用卡业务营收承压:难逃下降趋势

作为广发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信用卡业务的表现直接影响其营收状况。然而,根据广发银行2023年年报,“个人银行及信用卡业务”收入为374.72亿元,同比下降5.71%。由于该行未单独披露信用卡业务收入,具体下降幅度难以统计,但信用卡透支余额与新增发卡量的收缩无疑对收入表现造成了影响。

在新增发卡量方面,广发银行也未能延续过去的高增长态势。2022年新增发卡量约700万张,相比2021年的1166万张减少近四成,表明广发银行正逐渐失去信用卡市场的扩展动力。

违规频发,屡遭监管处罚

信用卡业务的快速扩张,也让广发银行频频踩中合规红线。近年来,该行信用卡中心多次因违规行为受到处罚。例如,2022年因违反保险法被罚款10万元,同年又因公众号推文涉嫌贬损女性被罚60万元。此外,2023年广发信用卡中心还因新增信用卡业务未按规定期限报告、销售误导行为等问题分别被罚款25万元和30万元。

更为严重的是,2023年8月,广发银行因存在信用卡透支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十四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款合计2340万元。

这些处罚不仅对广发银行的业务拓展构成阻碍,也对其品牌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

权益“减配”与创新乏力:留存挑战加剧

近年来,广发银行信用卡在权益方面的“减配”策略,也让其用户体验大打折扣。例如,2023年6月,广发银行正式下线G-Force APP,这一曾被寄予厚望的智能手环配套APP结束了8年的运营周期。此外,广发银行并未对信用卡业务进行深入创新,而是继续依赖传统存贷业务与信用卡数字增长模式。这种策略导致客户黏性降低,同时削弱了用户留存的能力。

客户投诉居高不下,品牌信任受损

根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27日,与广发银行信用卡相关的投诉已达15198条,主要涉及高额利息、电话短信骚扰、乱扣费等问题。这种大规模的客户投诉表明,广发银行在客户服务与产品设计上仍存在诸多短板,对其业务发展和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曾经的增长引擎,未来何去何从?

广发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曾为其带来显著增长,但如今却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一个“枷锁”。据公开信息显示,广发银行近年来的信用卡业务收入与资产质量双双下滑,新增发卡量疲软,同时屡遭监管处罚,反映出其内控管理和业务模式的深层问题。

业内人士告诉共工新闻财经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信用卡市场,广发银行若想重新赢得用户和市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注重质量而非数量:广发银行应调整业务模式,从过往追求发卡量的粗放式增长转向提升用户黏性和产品质量的精细化管理。2、提升合规管理能力:加强内控机制,杜绝违规行为,以减少监管风险和品牌损失。3、创新业务模式:加速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探索更多消费场景和增值服务,以吸引年轻用户群体。4、优化客户服务体验:提升投诉处理效率,改善客户服务体验,以重建用户信任。

2024年12月27日,共工新闻•共工财经局记者对《广发银行信用卡业务:曾经的增长引擎,为何陷入困局?》的后续情况将持续关注。

出品|共工财经局

记者|刘远见

来源|共工新闻财经新闻中心

共工新闻•共工财经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