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股市除了这两项,还有一个核心)
本来计划今天带着全家短途游,奈何亲戚的车还没出城就出了毛病,只好取消计划。你看,我们连调节家里三五个人是否出行这事都不能百分之百准确,更别说能预测上亿股民交易计划集合的短期走势了。
所以说在股市你能理性的选对路这很重要。
大部分行业成功都可以归结为天赋+后天的努力,而在投资上,我认为还要多一条,就是有足够强的思维能力。
因为这个世界上虽然大部分事情难度不一,但做成的路径是已经探索出来的。
比如学乐器、学绘画、学编程,课程放在那里,只要你认真学就能达到不错的程度,你有天赋又足够努力,就能达到行业顶尖。
而投资是个例外,他成功的路径好像在迷雾中,看似很多路都走得通,又时常让你觉得自己走的路根本没尽头,没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足够稳定的情绪,就很容易一次次迷失在道路选择上。
股市的不一样有几个核心原因
1、付出和回报不实时匹配,你做了正确的决策,可能短期不一定有正确的结果。
2、短期没有合理的评判标准,你学乐器,不会遇见这种情况,你练了三年才学会的复杂的经典曲目,别人三天就能演奏。
但在投资中刚入市三天的人,短期比你收益回报高是很正常的事。所以经常会让人怀疑自己之前的坚持是否有意义。
3、有过多的信息影响,且其中大多是无效的。可能没有任何一件是能和股市一样,只要你在意每天无数的信息都能和你有关。
所以股市不仅仅考验的是一个人的金融知识,除此之外逻辑思维,稳定的情绪体系,甚至良好的三观,都很重要。
1967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成立“零点计划”。这事得起因是一份报告发现,导致美国空间技术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美苏两国的科技人员的艺术文化素质造成的。
于是,“零点计划”开启了,他的初衷是希望在知识普及的基础上,也投入艺术素质的教育。
而随着这项计划的深入执行,该团队发现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不光是个人基础能力,还有思维能力。于是将这项计划从单纯的提高艺术素质,拓展到对逻辑、思维、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
投资和科研有一点很像,那就是不仅仅是对原有路径的重复,还有一部分是对未知部分的探索。
对原有知识的重复,只需要刻苦就能做到,但对未知部分的探索,意味着有无数的选择,这就更需要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对于投资大部分人天赋和努力程度其实差不多,要说投资单纯是拼智商,我们可以看到大把其他领域的顶尖,乃至高校教授进了股市并没取得好结果。
投资其实更考验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这也是黑白除了聊投资,也会经常聊一些思维逻辑,人生感悟的原因。
前段日子看了一本书《不被洗脑的100个思维习惯》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知名教育学家斋藤孝,做了一些碎片化的记录,今天正好不出门就做个分享。
很多人都聚焦在了海量的输入,但缺乏整理能力,最后会有几个负面影响,
首先,脑海中相互冲突的观点过多,这就导致顺境的时候觉得这个对,逆境的时候又觉得那个对,永远都做不出有效选择。
其次,信息虽然足够多,但是没有和自己的思维体系串联,好像都知道一些,但无法融入自己的认知体系。
这个信息过载的年代,我们缺的不是信息,是信息整理能力,那么如何做呢?
1. 通过输出来过滤无效信息。
很多人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比例约为9:1,甚至一味地输入,从不输出。
然而,沉溺过度地输入信息会导致大脑一直处于紧张状态,造成很大的负担,反而降低了自己信息的处理能力。
这个黑白之前反复聊过,就不重复了,输出并不一定是说你非要做个博主,单纯的写下来就足够。
比如分享你对某本书的看法和见解,需要你回顾和理解分析书中的观点,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做观点输出;
比如写下自己对一家企业的看法,需要你整理和查询资料,这个时候其实就是一个排除无效信息,对有效信息加深印象的过程。
聪明人会用倒推法思考要输出的内容,从而选择必要的信息进行输入。
这种倒推式思维可以帮助你更透彻地挖掘过往信息精髓,摒除一些不重要的信息,认真思考学习目标和内容,提高输出的专注力和效率。
2. 通过提问串联信息
我们每天都会有很多碎片化知识输入大脑,但很快又被遗忘,我们需要肯定知识积累的价值。同时,也要将信息重新进行系统的构建、整理,使其相互关联,从而提高我们的决策能力。
那么,怎么将这些零碎的信息相互串联呢?
书中作者推荐“提问法”,就是通过提问将信息串联,形成一条线,方便我们记忆。
例如:针对“AI智能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例如:“某某行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
通过一个个小问题将很多碎片化信息串联起来,形成系统性知识体系,就很难忘记了。
提问思维是通过一个个提问来逐步构建起关于特定主题的知识框架,从各个角度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就像是串起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最后成为一条璀璨夺目的项链一样。让你脑子中的碎片化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
3. 按照重要性将信息分成三种颜色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年代,一定要学会过滤信息,很多人所谓的学习,就是不断看相关新闻,其实更多是在安慰自己内心那份恐惧,和焦虑。看似在阅读实则焦点就一个,最近会涨还是跌。
要确保自己获取的信息是有效的,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就要学会辨析信息的真伪和划分重要等级,这种能力是现代社会中一项关键的技能。
书中作者提出“信息三色法”,所谓“三色法”,就是把最重要的内容,
即作者最想表达的核心观点用红线标出来,
把数据等提高说服力的客观依据用蓝线标记出来,
把纯粹个人主观感受有趣的部分用绿线划出来。
换言之,红色代表着“极其重要”,蓝色代表着“较重要”,绿色代表着“有趣”。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在信息过载的时代,知识渊博的人不是知道最多的人,而是最懂得如何找到重要信息的人。”
学会过滤、管理、辨别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比获取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拥有分类思维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投资中都很重要,去掉繁杂无效的信息,你才能高效的做出有用的决策。
我们大多人一直在阅读,但精力主要放在了一些时政信息,短期新闻上,这些阅读虽然不能说完全无效,但并不能提高你的整体逻辑能力。
有效的成长还是要多阅读书籍,有句话这样说:“你走向世界的捷径,就是拥有自己的观点。读书,可以使人永远保持清醒的思考。当你对这个世界有思考和观点时,你才跟这个世界产生了联系,
1.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最好方式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网课、知识音频视频层出不穷,网络可以让人们接触到全世界的老师,但知识传播最好的媒介还是书籍。
作家杨绛先生说:“读书好比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能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
无论何时,读书永远是获取知识最简单、最直接、成本最低的最佳途径,在书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作者的思想,透过文字感受到那些我们不曾有过的经历,在字里行间中明白人情世故、冷暖自知。
阅读不同作者的书籍越多,也就意味着你接触的不同思维逻辑越多,你的思考方向就会越完善。
2. 一边猜测一边读书
阅读要有自己的思考过程,边读边猜或者推理后续的故事发展是一种比较有趣的阅读模式。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独一无二。
他拿到一本书,不是从头翻到尾,一字一句的读,而是先思考一会,然后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思考完毕后再翻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继续读了。
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帮助自己节省了读书时间,同时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想象力。
这种猜想思维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进行合理性推测的阅读模式,即便是预测失败也没关系,仍然可以享受书中反转带给我们的惊喜,反而会记忆深刻。比漫无目的、循规蹈矩的阅读收获更多。
3. 挑选精髓,高效阅读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拿到一本书时,往往都会梳理书中脉络后,逐句的读,一本书少则耗费几天的时间,多则搁置几个月才能把书读完,这其实使得我们很多时间浪费在了同一个知识的反复重复上
拿到一本书,挑出书中精华部分,读一些对我们有价值的部分这就足够。
4、聚焦主题阅读
在一个时期内我们的阅读主题最好相对集中,如果在短时期内读的东西太杂乱,就会分散精力和注意力、降低阅读质量。
5、带着批判的思维和学习的态度
当然阅读我们也不能完全没有自己的思维,只是小和尚念经的重复一遍,阅读的过程中也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当然独立思考并不是为了反驳而抬杠,而是要有自己的见解,不只是让我们去看,而是要去吸收,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有目标、带思考,能吸收,“让优秀的知识,为我所用。”
世界第一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曾把人的潜能比作一座金矿,这座金矿每个人都有,它的蕴藏量巨大,价值无法估量。
1. 保持中庸意识,更具有包容性
阅读我们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但也要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态度,不能一篇文章某一点你不认可,就否定他的全部。
不能因为你有了一定的认知,就否认所有认知以外的观点
不要过于强烈的预设自己的立场,带着平常心去看,看了不好我们可以不吸收,但我们不能说除了自己思维以外的观点都不去接触,那么我们无论怎么努力,核心都是在整理自己那固有的一点偏见。
人生会面临无数的选择,要学会接纳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包容并尊重他人的选择,这样才能保持平衡思维,拓宽人生边界,发现更多可能性。
我们成年后能接触到的大部分事情,都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我们在看待问题时要坚持多元视角,对事物进行全面、客观地考量,避免极端主义和偏见。
2. 用“坐标轴思维法”整理自己的选择。
在人生的大部分选择中,完美的选项不多,更多是利弊的权衡,书中提出了一个“坐标轴思维法”,是指画出X轴、Y轴,将选择对象分为四个维度进行分类分析,本质上就是矩阵分析模型,用在生活的工作等场景中。
比如评价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人品,X轴对应是“工作能力强与不强”。
Y轴对应的是“人品好与不好”,这样可以划分四个维度分别是:
①工作能力强,人品好;
②工作能力强,但人品差;
③工作能力差,但人品好;
④工作能力差,人品也差。
在分配工作时,根据这个坐标轴,将合适的工作交给合适的人去做,比面对将重要、紧急任务先考虑能力强的权重,面对要团队合作的任务先考虑人品好的权重,在确保了权重后再选次要选项。
这便是用数学思维整理事物的方法,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选择企业也一样,比如X轴对应的是概率,Y轴对应的是赔率,你可以把面对的企业大致分为几类。
①概率高,赔率也高
②概率高,赔率不高
③概率低,但赔率高
④概率低,赔率也低
当你在配置的时候,就可以做对应的选择。
概率高,赔率也高,这样极好的机会很少出现,要买足够大的仓位。
概率高,赔率不高,也是不错的选择,配置次级的仓位。
概率低,但赔率高,可以小仓位当做提高持仓弹性的配置。
概率低,赔率也低,无论别人说的多好,都不值得你去冒险。
投资要有配置思维,他们加起来是一个组合,概率高,赔率也高的部分,确保不犯大错。概率高,赔率不高,给你的组合带来了平稳收益,概率低,但赔率高,增加弹性的同时,仓位也要控制在能够承担他对应的风险。
3. “爱迪生式思维法”,避免失败
避免失败在投资中显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换一个思维,我们又是可以做到的。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灯芯材料实验失败了几千次。记者问他,“你都已经失败这么多次了,还要继续吗?”
爱迪生回答说:“不,我没有失败,我是成功了几千次。我成功地排除了几千种不适合做灯芯的材料,所以,我离找到合适材料更近一步了。”
如果你每次交易的时候都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哪怕最终的结果是失败的,损失了钱,但也排除掉了一种不适合自己的方法。
但如果你每次都是随机抽取,最终对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对,没办法总结经验,错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错,没办法吸取教训,可能入市了三五年,和新入市的股民比也没太大的认知优势。
如果你能确保你每次能从错误中吸取经验,那么你的失败就是另一种意义的成功,成功为你排除了错误选项,成功为你完善了投资体系。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年代,学会整理信息的能力,减少对无效信息的摄,取保持有效的阅读,有合理的思维逻辑,这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今天就聊这么多,在股市呆的越久,就越会意识到,股市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考验,这也是我们不断学习,精进自己的意义,我是终身黑白,聊投资,但不功利,让我们一起认真学习,慢慢变富,如果觉得本文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