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债市大地震!A股出现重大拐点)
这段时间大家都在忙着关注科技行情。
但市场已经在悄悄发生改变了。
市场很可能会迎来一段时间的全面开花行情。
而昨天盘中A股的大跳水,也跟这关系密切。
去年央行就明确的说了,今年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后来改了口吻说,要择机降准降息。
但我们等到现在也没见降准降息。
大家不觉得奇怪吗?
降准降息没来,股市却大涨了!
于是就会有人说,央行没用,股市还得靠AI。
很早前,我跟大家分享过,有时候,央行在降息,实则是在加息。
比如前三年就是这样,每次降息,股市都要跌。
反过来也成立,有时候,央行加息,实则是在降息。
最近央行就在玩这个把戏。
昨天,1年存单利率被直接干到了1.92%。
也就是说,央行收紧了流动性,是一种“加息”。
资金利率GC001也上升到了2.3%左右。资金面偏紧。
受此影响,最近长债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撤。
反观股市,节后则是大幅上涨。
而昨天债市早盘大跌,一些头铁的人在午后急于“抄底”,引发了二级市场的巨大震荡。
具体过程我昨天在社群的复盘里已经详细分析过了。
债市交易者的反抗,未来会给股市带来更大的利好。
A股收盘后,债市利率反弹,港股则随之继续反弹。
为什么表面加息,实则是降息呢?
我们为什么这么关注降息?
还不是因为降息能带来流动性,能推动信用扩张,这才是目的。
那么只要目的达成了,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降息”。
在医学上,有种疗法叫做以毒攻毒。原理是相通的,现在的加息就是以毒攻毒。
当下政策利率还不够低吗?流动性还少吗?
根本就不是。
根本原因在于水管淤堵了。
重要的是把水管给疏通,而不是一个劲的加大水量。
怎样疏通管道呢?
我们先要了解是什么堵塞了管道。
第一,防范风险和利率歧视
最近两三年,咱们一直都在提防范风险,首当其冲的就是银行的风险。
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也消化得差不多了。
这个时候,银行就该出来干活了。
央行的把控力度是很强的,只要放松对银行管控和考核,银行就能很快把钱放出去。
之前我们之所以经常能接到银行推销贷款的电话,就是因为放贷的条件太严格,他们找不到合适的客户。
而且我们都知道,银行的贷款是带着歧视的。
常常是不需要资金的人,银行追着去放贷;而需要资金的人,银行不愿意借。
难道企业真的不需要钱吗?他们是被歧视卡住了,尤其是央行收紧政策时,想借钱,很难!!!
第二,债市的虹吸效应
当信贷被限制后,资金就只能蜂拥而入的去买国债。
这才导致了长达三年的国债牛市。
真不是国债有多香。只不过是央行要让银行休养生息。
一旦时机成熟,把债市这个资金池打破,钱就会大量流出来。
2025开年以来,境内外掉期点差隐隐呈现收敛态势。1Y USDCNY掉期点升至-2200点左右,CNH-CNY掉期点差收敛至600多点。见下图。
其实收敛是从1月8日左右开始的。这跟股市企稳的时间十分接近。见下图。
为什么这么巧合?真的是巧合吗?
1年存单利率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上行的。见下图。
还记不记得,我之前跟大家分享的央妈稳定汇率的一个重要方式?
那就是利用:做多国内债券+卖空远期人民币汇率(在岸)
这个套利组合可以得到与美元存款相当的利率。
当国内资金想去银行存美元存款时,银行并不是真的换汇到离岸市场存美元了,而是去买这个套利组合了。
这就防止了资金外流,稳住了汇率,掉期点由央行通过大行来喂补。
那么,提高存单利率,减少掉期点喂补,就意味着央行让债市去承受汇率的压力了。于是股市才有了走牛的基础,消费也有了复苏底气。
直白点说就是,当汇率有压力时,“加息”反而是在降息。
2月14日,股市大涨那一天出现了一个消息。
说的是现在银行下调美元存款利率。有的甚至腰斩了。
媒体上的解释都没说到重点。
之所以下调是因为那个套利组合要被拆掉了。
拆掉的方法很简单:
1,.央行减少掉期点的补贴;
2.降低同业存单的发行量;
3.抬升资金利率(打击那些用长债作为套利组合底层资产的人);
4.开启信贷扩张周期
很显然,这就是要把那些空转的资金全部逼出来。
央行不怕这些人换汇出去吗?
其实这是相对而言的。
如果国内有投资机会,谁还出去啊。
当我们开始刺激股市,提振内需,发展科技时,还缺投资机会吗?
所以最近股市走牛并非空穴来风。
背后有央妈的功劳。时间卡得刚刚好。
货币政策通常都先行,那么两会期间的财政政策就值得期待了。
很可能会有较大的提振内需的举措。
最近不是召开了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吗?
而且会议上提到了: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这不就是要进行信用扩张了吗?
信号已经很明显了。
当下涨的主要还是科技板块。
接下来传统板块很可能会接力。
昨天的行情就有这个苗头了。
资金从科技切换到了金融消费上,从小盘切换到大盘上。
昨天四大行纷纷创新高!!!
随着美联储降息,美元走弱,国内防风险和化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央行和财政在分配资金的态度上发生重大变化。
咱们并不是钱不够,只不过是分配上还没来到拐点。
一旦拐点到来,债市这个资金池将破掉。
资金会进入消费和投资领域。
更巧的是,科技革命也在路上。
科技革命+内需政策,会发生共振。
这才是中国资产价格重估的底层逻辑。
未来,科技和内需板块会交替表演。
打赏自愿,1分钱都是默默的支持,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