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共工财经局关注 | 中银基金核心基金经理频繁流失,投研能力受考验,改革已迫在眉睫)
原标题:共工财经局关注 | 中银基金核心基金经理频繁流失,投研能力受考验,改革已迫在眉睫
2025年2月18日,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基金”)发布公告,任命宁瑞洁为副执行总裁,2月17日正式履职。同日,陈卫星获任督察长。在基金行业中,同一天内完成两位高管的调整实属罕见,这一变动也迅速引发市场热议。中银基金近期的人事变动,映背后更深层次的挑战——权益类基金发展滞后、基金经理流失严重、迷你基金扎堆等问题。面对竞争加剧的公募基金行业,中银基金的未来将如何破局?
高管密集调整,内部优化还是应对挑战?
此次高管调整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银基金近两年来人事变动的延续。宁瑞洁长期在中国银行体系内任职,履历涵盖投资银行、战略规划等多个核心领域。她曾担任中国银行总行投资银行与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2025年2月之前是中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此次加盟中银基金,或将进一步推动其资产管理业务发展。
陈卫星则是2022年4月加入中银基金,先后担任副执行总裁,此番晋升督察长,表明公司在合规管理方面的加强。而在此之前,原督察长欧阳向军已于2024年8月退休,由执行总裁张家文短暂代任。此轮调整后,中银基金形成了“一正三副”的高管架构,其中赵永东也是从中国银行体系内部调任至基金公司。
这种“内部调配”模式是中银基金的一贯特点,得益于其控股股东中国银行(持股83.5%)的强大影响力。尽管这一模式确保了高管团队的金融体系经验,但也导致公司整体缺乏市场化的管理风格和创新活力。
权益类基金规模不足5%,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
作为公募基金行业的重要参与者,中银基金在固收领域表现不俗,但权益基金板块却明显“掉队”。
截至2025年2月18日,中银基金管理规模6193.04亿元,较2021年四季度末的3982.25亿元增长55.5%。然而,这一增长主要依赖于固收类产品,而非市场重点关注的权益类基金。
权益基金占比严重偏低:股票型基金规模仅59.42亿元,占比不足1%。混合型基金规模203.16亿元,加总仅占总规模的5%不到。
对比同业发展态势可以发现,建信基金、工银瑞信基金等国有大行系基金公司已经在权益类基金、ETF等产品线上发力,例如建信基金旗下的科创综指ETF在2月17日募集额突破20亿元,市场反响热烈。而中银基金的权益类基金规模始终未能实现突破,成为该公司发展的一大短板。
此外,自2024年“国九条”提出“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后,各大基金公司纷纷加大布局,而中银基金仍然步伐缓慢,错失行业增长红利。
“迷你基金”扎堆,清盘风险加剧
除了权益基金规模增长乏力,中银基金还面临迷你基金扎堆的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初:中银基金旗下31只基金规模不足5000万元,占公司基金总数的五分之一。这些基金的规模过小,一旦触及清盘线,可能会被迫清盘。
为了延缓这一情况发生,中银基金多次修改基金合同,延长这些基金的存续期,采取“保壳”措施。然而,这种策略只是权宜之计,并未从根本上提升产品竞争力。如果业绩无法改善,未来仍难逃清盘命运。
核心基金经理频繁流失,投研能力受考验
中银基金的另一个问题是人才流失,尤其是资深基金经理的离职。
自2023年4月以来,中银基金已有7位基金经理相继离职,其中包括:陈鹄飞、王帅、吴印——均为拥有十年以上经验的老将。2024年又有王伟、王妍离职,进一步加剧人才流失。
目前,中银基金旗下基金经理总数46人,但17位基金经理的任职时间不到3年,经验尚浅。这种结构使得基金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受到挑战,同时也影响了基金的长期投资业绩。
对于一家资产管理规模超6000亿元的基金公司来说,优秀的基金经理是核心竞争力,频繁的人才流失不仅影响产品表现,也削弱了投资者的信任度。
未来破局关键:加快权益产品布局,提高市场竞争力
面对这些挑战,中银基金的未来走向引人关注。据业内人士分析称,要扭转当前困境,该公司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破局:1.加快权益类基金发展。增加主动权益基金的管理规模,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爆款”产品。学习同业经验,例如工银瑞信基金在养老基金布局的成功案例,提升养老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2. 优化ETF产品线。目前中银基金仅有两只ETF产品,且规模偏小,未能享受到市场ETF热潮带来的红利。未来应加大指数基金、被动投资产品的布局,弥补市场空白。3. 提升基金经理团队稳定性。改善人才激励机制,减少基金经理流失,增强团队稳定性。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绩效激励方案,以留住顶级投研人才。4. 加强产品创新,推动市场化改革。目前公司管理团队仍以中国银行体系内人员为主,缺乏市场化管理基因。在决策层引入更多市场化人才,推动基金公司运营风格的优化,提高业务灵活度。
中银基金背靠中国银行和贝莱德,在固收领域具备一定优势。然而,权益基金发展滞后、人才流失严重、迷你基金扎堆等问题,已经影响到其市场竞争力。
高管调整是否能带来管理层改革?权益基金何时能突破增长瓶颈?迷你基金和产品清盘问题如何化解? 这些都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在公募基金行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仅靠大股东支持已经远远不够。中银基金如果不能加快权益产品布局,增强市场化管理能力,在未来市场竞争中或将进一步掉队。对于这家老牌基金公司来说,变革已是迫在眉睫。(远见资本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