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实现营收15.65亿元!中自科技基本盘稳固,新能源浪潮下“第二增长曲线”动能澎湃)
从一个电商公司转型成为一个集商业、云计算、物流等为一体的数字经济体,阿里巴巴依靠的绝非追赶风口,而是基于行业沉淀的超前设计。这也被总结为“履带战略”——每一极轮动向前,电商之后多个新引擎支撑起阿里的生态格局,保证“前者站住,后者站高”;长期看,永远不缺“第二增长曲线”。
在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众多企业都在思考模式升级,寻找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而作为国内环境催化剂龙头企业之一的中自科技,已然开始享受“履带战略”带来的业绩红利。
4月30日,中自科技发布2024年财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15.65亿元,同比增长1.35%;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则达到4.03亿元,同比增长7.52%,期内实现净利润770.16万元。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环境催化剂主业稳健发展的同时,公司的储能与储能+和复杂高性能复合材料业务板块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活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业务拓展至新能源汽车,“国七”有望带来市场扩容
随着国六排放标准的全面实施,汽车尾气处理系统的市场需求显著增加。据估算,国六标准下,汽油车、轻型柴油车、重型柴油车及重型天然气车的催化剂市场产值规模超千亿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中自科技发展的基石与营收贡献的绝对主力,其内燃机催化剂业务在2024年继续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尤其随着公司摆脱对天然气重卡市场的依赖,实现对天然气、柴油、汽油三大化石能源市场的全覆盖,以及摆脱对商用车市场的依赖,进军乘用车市场,整体业务处于不断拓展和增长的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在汽车新能源化的大趋势下,大量混合动力车型的新能源车仍需要尾气净化催化剂,公司已顺利将业务拓展至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电动车的尾气净化上。年报显示,目前公司已进入重庆长安汽车及某合资品牌等企业供应链,成为其尾气净化催化剂供应商;2024年,配套新能源汽车催化剂产品营收占比超过汽油车催化剂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为公司整体业绩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中自科技持续拓宽新能源车型的催化剂产品环保公告,客户矩阵与市场份额均在稳步扩大,进一步夯实了公司在环境催化剂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放眼未来,随着重型车国七排放法规的制定按下了加速键,尾气净化催化剂的需求仍在不断增长。
据央视新闻报道,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在2月底新闻会上表示,要对标欧美先进法规,制定轻型车、重型车国七标准,实现排放控制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推动重型货车“退四、治五、管六、推新”。这也意味着我国将实施更加严格的排放控制,中自科技作为移动污染源催化剂的主要供应商,将受益于新法规实施带来的市场扩容。
科研技术壁垒坚实,储能业务成长迅猛
中自科技之所以能持续把握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趋势,尤其在汽车尾气处理行业成为排头兵,离不开公司自成立以来持续的科研投入。
环境催化剂的技术壁垒极高,环境催化剂厂商需要掌握贵金属催化材料、稀土催化材料、氧化铝催化材料等多种催化材料技术和先进的催化剂涂覆技术。而中自科技自2005年创立以来,持续投入进行技术、产品的升级研发,2024年研发投入达1.1亿元,占营收比例达7.01%,较上年度同比增长26.13%;这也使得中自科技掌握了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技术、耐高温高比表面材料技术、贵金属高分散高稳定技术和先进涂覆技术等诸多环境催化剂从配方到工艺的全套核心技术,突破外资催化剂巨头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空白,逐步实现对外资巨头产品的替代。
依托现有环境催化剂技术优势和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优势,公司也得以积极向储能与储能+业务、工业催化剂和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市场拓展,并开展复杂高性能复合材料业务。
原因不难理解,新能源的本质仍然是新材料,无论是储能系统,还是动力电池,都需要依靠新材料做支撑;显然,底层材料技术方面,中自科技已打下坚实基础。
据悉,中自科技已形成“电芯模组+储能系统+智慧能源管理”的垂直整合能力,取得了IEC、UN、EN等国际和国内认证,产品覆盖欧洲、中东及非洲市场。公司主要提供储能系统销售和运维两大业务,同时也能为客户提供光伏项目建设、智能微电网整体解决方案等。
作为中自科技正在打造的第二业绩增长曲线,对于业绩推动的红利也已显现。
2024年,储能与储能+业务实现营收8016.88万元同比增长超300%。这条加速奔跑的“第二增长曲线”,正与公司在环境催化剂主业的深厚积累形成日益强大的协同效应,共同驱动中自科技发展,并且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大力发展,储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储能与储能+业务将为中自科技股东、客户,及整个新能源产业创造长期且可持续的价值。
复材布局契合未来产业脉动,新增长点未来可期
我们关注到,之所以中自科技新拓业务贡献营收超3倍增长,一方面是因为其紧扣核心资源,业务与主业有强相关性和协同性,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公司在多元化拓展中,紧跟高速发展的产业格局。比如中自科技的复杂高性能复合材料板块,就是瞄定了我国当前高速发展的大飞机产业链和万亿级的低空经济产业。
2023年初公司正式启动复材结构件项目的建设,地点位于成都双流区,总产能规划为年产预浸料50万平米、航空复合材料30吨。截至发稿日,公司已完成预浸料中试线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制造基地已进入建设阶段,预计将于2025年底达到可使用状态。
据了解,公司研发的碳纤维复材性能优势显著,应用前景广阔,复材结构件业务下游以航空航天领域及低空经济产业为主,并有望拓展至人形机器人领域。
从航空领域来看,国产大飞机(C919)产能预计2027年将达150架/年,未来20年国内新机需求或超9000架,其复材用量占比达到了12%,预计C929飞机的复材占比将达到51%,这无疑将为中自科技航材国产化带来发展机遇。
从低空经济产业来看,在国家与地方政策合力助推下产业潜力巨大,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更是有望成为新型交通方式,应用场景持续扩充。根据《客运eVTOL应用与市场白皮书》预计,2030年累计国内eVTOL需求量为16316架,假设产品均价分别为400/600/800万/架,对应2030年eVTOL累计市场空间(仅制造)约623/979/1305亿元,而这也将为复材带来新的市场需求。
欧洲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曾说,企业若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在“第一曲线”的高峰,开辟一条新的业务道路,打造自己的“第二曲线”。暗合这一曲线原则的中自科技,不仅找到了多条“第二曲线”,如今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其“第一曲线”提供着支撑,并为公司整体持续成长,提供新的发展动能。履带战略发力的中自科技,正在从容应对未来。
本文来源:财经报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