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Kokai 风波:当 AI 决策遇上程序化广告的中立性考验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8-15 16:25:3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Kokai 风波:当 AI 决策遇上程序化广告的中立性考验)

在全球广告科技圈,The Trade Desk(TTD)原本寄予厚望的 AI 驱动程序化购买平台——Kokai,最近卷入了一场不小的舆论漩涡。

Kokai 是 The Trade Desk 推出的下一代程序化购买界面与 AI 能力集合,被官方定位为“AI 协同驾驶(co-pilot)”,号称可在每秒分析数以千万计的广告机会、融合更多数据做更优出价与触达,从而加速投放与提升效果。官方在 2025 年二季度财报中继续强调,Kokai 正帮助广告主把更多数据整合进每一次决策、释放一方数据潜能;公司上半年平台层面的创新也以 Kokai 为核心展开。

但近期一则由行业记者 Garett Sloane 披露的报道称:Kokai 在一线使用中“失足”,部分媒体采购方表示受挫,供应端(SSP/出版商)伙伴担心其交易被降级或被默认路径“带沟”,由此引发“AI 是否在有意/无意中对库存做了不公分配”的讨论。该报道及作者的关联帖子亦点名一个关键担忧:自动化是否在把交易导向 OpenPath 等直连路径,从而弱化部分既有供应链关系。

早在今年上半年,已有多家媒体与分析作者记录 Kokai 推广阶段的摩擦:例如“上线节奏慢于预期”“产品与工程的同步磨合”“买方体验褒贬不一”等;部分稿件将 2024 年四季度的营收失常与 Kokai 采用进度、流程变动带来的短期扰动相关联。

更宏观的市场信号也在放大焦虑:在 2025 年二季报后,尽管 TTD 实现 19% 的收入增长,但投资者对增长前景、来自亚马逊等平台的竞争与 AI 重塑生态的结构性冲击保持谨慎,股价与评级承压。这并非直接指向 Kokai 偏向,但体现出“平台中立性、生态位与增长动能”的集体再评估。


01

从光环登场到质疑声起

Kokai 的诞生,带着行业对 AI 的全部想象力——跨模态信号整合、预测性出价、即时优化……在产品发布会上,这些技术名词配合着未来感十足的界面演示,勾勒出一个高效、透明的广告交易新世界。

然而,现实并不总是跟着 PPT 走。来自一线的反馈透露,一些媒体采购方在使用 Kokai 时感到“受挫”,他们发现原本稳定的供应链关系出现了微妙变化:某些熟悉的库存渠道被算法“降了优先级”,预算似乎更倾向流向直连路径。与此同时,供应端的合作伙伴——SSP 与出版商——也开始担心,自己的交易会不会在这套新系统里被边缘化。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 Kokai 的核心逻辑里,“更短的供应路径、更高的确定性”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效率分数。但在复杂的广告交易生态中,效率的另一面,可能就是中间环节的淡出。


02

三个冲突:效率、透明、生态

事实上,这场争议背后,隐藏着三个长期存在的张力。

第一,是效率与中立性的冲突。

Kokai 的算法如果把“最短路径”视为优先指标,那么直连渠道(如 TTD 自家的 OpenPath)自然会在排序中靠前。这对广告主来说或许意味着更低的费用、更快的竞价确认,但对于依赖既有私有交易(PMP/PG)或多层 SSP 网络的出版商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流量与收入的再分配。

第二,是黑箱与解释权的冲突。

AI 优化的美好前景,很容易被“不透明”打折扣。买卖双方都想知道:为什么某个 Deal 会突然被降权?为什么一条曾经高转化的路径,现在几乎没了预算?如果平台不能在可视化和日志层面给出足够细颗粒度的解释,这些变化很容易被解读为“算法偏向”。

第三,是短期效果与长期生态的冲突。

Kokai 被设计成以效果为导向的决策引擎,但短期的 CPA 改善,并不总能换来生态的长期健康。一次次的优先级调整,可能在几个月后累积成结构性的问题——库存的多样性下降,小型出版商出局,整个生态的韧性降低。


03

不同角色的不同感受

在争议的中心,买方、卖方与平台三方的感受并不相同。

对于买方,Kokai 确实带来了全新的便利:AI 自动完成预算分配、跨渠道预测、甚至用自然语言就能修改复杂的投放目标。许多代理商承认,它让上游触达与下游转化的衔接更紧密。然而,当默认优化策略与既有采购习惯冲突时,他们也会面临困境——预算分布失衡、AB 测试复现困难、归因逻辑变得模糊。

对于卖方,Kokai 的承诺听起来同样诱人——更透明的交易链路、更高的信号确定性、更精准的匹配。但一旦被算法标记为“次优路径”,填充率下降、eCPM 承压的现实冲击就会迅速到来。这种影响往往不在一夜之间爆发,却在每一次预算分配中悄然累积。

对于 The Trade Desk,Kokai 是其未来增长故事的核心章节。从工具到“智能代理 + 决策操作系统”的转型,是公司提升客户黏性和跨产品渗透的重要途径。但当资本市场和行业同时开始质疑平台中立性时,这条转型之路,也注定会比预想中更陡峭。


为什么这次争议来得这么快?

AI 在广告交易中的渗透,已经从“辅助决策”走向“自动决策”,而 Kokai 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极高自动化的系统。自动化意味着默认值的力量被成倍放大,一旦这些默认值触碰到利益分配,就会引发敏感反应。

同时,CTV(联网电视)和零售媒体的兴起,让广告库存的竞争格局更加碎片化。任何一套优化逻辑,都可能在边际上重塑赢家与输家的名单。而在资本市场的放大镜下,关于中立性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足以被放大成股价波动的导火索。

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行业的目光,现在集中在 The Trade Desk 接下来的动作——

  • Kokai 会不会推出更多“路径多样性”的控制选项?
  • 会不会让买方更容易覆盖默认优化?
  • 会不会在报告层面提供更可解释的因果分析?

无论答案如何,这场关于 AI、效率与公平的讨论,已经超出了 Kokai 本身的范畴。它让整个广告科技行业不得不重新思考: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我们如何守住生态的多样性和韧性?



文中参考:

  • Ad Age / Garett Sloane 对 Kokai 争议与生态影响的报道索引与时间戳(含“供应侧担忧被降级/被导入 OpenPath”讨论)。
  • The Trade Desk 官方:AI 与 Kokai 能力、Q2 业绩新闻稿(Kokai 的定位、采用与效果陈述)。
  • 行业媒体对 Kokai 推广期“摩擦/迟滞/买方体验”的观察(Adweek、Marketing Dive、Digiday)。
  • 市场与投研侧对 TTD 的宏观评述与股价波动报道(WSJ 等)。
  • 用户社区与从业者零散反馈(Reddit)——仅作体验侧参考。
  • Kokai 的功能/指标介绍(第三方解读)。


(本文首发于现代广告,转载请联系作者)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