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破局养老金融:招商银行的全景式探索)
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老龄化挑战。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023万人,占总人口的15.6%。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22.8%。
这一系列数据不仅揭示了社会抚养负担的加重,更凸显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局限性,以及公共养老金体系的潜在压力。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单纯依靠政府或家庭已难以为继,亟需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而养老金融,作为撬动社会资源、分散养老风险、提升养老质量的核心引擎,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未富先老,中国养老的破局点在哪里?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至今已有25年。根据联合国的标准,当一个国家的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即被认为是老龄化社会;当这一比例超过14%时,则标志着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依据这一标准,中国在2000年已经满足了老龄化社会的条件,到2021年,全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了14.2%,正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从时间上来看,中国用了22年步入深度老龄化,短于法国的126年、英国的46年、德国的40年、中国香港的30年、中国台湾的26年。
国民财富发展研究合作平台、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联合发布的《金融五篇大文章蓝皮书——政策与实践全景解读》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将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带来重大挑战。中国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初期之际,人均GDP约为959美元,显著低于日本(1970年,约1700美元)与韩国(2011年,1.2万美元)在达到相同老龄化水平时的人均GDP水平。2021年中国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均GDP提升至约1.3万美元,而美国、日本、韩国在进入中度老龄化时人均GDP分别为5.5万美元、4万美元和3.3万美元。
中国人何以养老?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是破题关键。
世界银行在1994年首次提出养老金三支柱概念,第一支柱养老金主要是公共养老金,致力于促进社会财富再分配,保障社会公平;第二支柱养老金主要是职业养老金,对员工有激励作用;第三支柱养老金主要是个人养老金,具备庞大的扩容潜力,在当前养老金体系的发展完善中扮演着日渐重要的角色。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包含“三大支柱”,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及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预测,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将在2027年达到峰值6.99万亿元,然后迅速下降,到2035年耗尽累计结余。
打通财富、服务与产业闭环
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以养老产业为例,我国养老产业起步较晚,金融与产业须进一步融合。近年来养老产业金融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使养老产业市场逐步规范,但整体来看,我国养老产业仍处于初创期向成熟期过渡阶段,金融支持的总量有限,仍面临融资渠道单一、前期投入大、项目盈利周期长等问题。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支持养老金融发展。202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健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金融体系。
在这一背景下,招商银行积极布局养老金融领域,通过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三大板块,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养老解决方案,助力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作为国内首批获得企业年金全牌照资格的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凭借丰富的服务经验、稳健的投资业绩和优质的服务体系,在养老金融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在深圳,招商银行从服务深业集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大型企业年金客户,到打造蛇口支行“老年服务样板行”,再到守护蛇口工业区两万余名建设者的“养老钱”,招行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贡献金融力量。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业务提供了重要机遇。”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招商银行是目前市场三家银行系全牌照年金管理人之一,自2007年招商银行成为首批获得企业年金受托资格的商业银行以来,受托管理服务经验长达18年。到2024年底,招商银行为9900余家企业提供企业年金服务,受托管理的企业年金资产总规模近300亿,近五年年平均增速超30%;企业年金账管服务职工人数近230万,养老金托管规模超1.3万亿元。
构建一个有尊严、有品质的老年社会
如果说养老金金融是为“老有所养”奠定财务基石,那么养老服务金融则是将这份财富转化为有温度、有尊严的生活体验。招商银行的实践表明,真正的养老金融服务,远不止于账户管理,而是深入老年人生活的每一个场景,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关怀与支持。
在服务模式的创新上,招商银行深圳分行蛇口支行成为行业典范。这里不仅配备了老花镜、轮椅通道、血压仪等基础适老设施,更通过“叫号震动器”“语音鼠标”等科技产品,弥合了数字鸿沟。开设老年专窗、推出“电子优先办理卡”,以及将手机银行App优化为“长辈版”,都是从细节出发,提升服务便利性的有力举措。数据显示,招行颐年卡已覆盖深圳地区近6000名老年人,并将办卡时间从5个工作日压缩至10分钟。针对行动不便的客户,招行“上门服务”更是将关怀送到了家中。
招行的服务并未止步于个体客户。在养老产业金融领域,招行积极为养老机构、养老地产等市场主体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通过金融活水滋养整个产业生态。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是招行对蛇口工业区两万余名建设者养老金长达三十年的守护。自2008年起,招行通过“专岗+专训+专档”的组合拳,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更做出了一项跨越周期的承诺:预计到2040年最后一位老职工退休,这份守护将始终如一。这不仅是金融服务的延伸,更是对一代建设者历史贡献的尊重与回馈。
招商银行的探索,为行业描绘了一幅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地的全景图,但这仅仅是开始。中国养老金融的航船正驶入一片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深水区,前路依然任重道远。
宏观层面的挑战依然严峻。企业年金仅覆盖不足10%的职工,意味着第二支柱的潜力远未释放;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适老化服务差异显著,普惠性目标尚有距离;而中国社科院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或于2035年耗尽的预测,则像一把悬顶之剑,时刻提醒着第一支柱的可持续性压力。
面对这些结构性难题,金融机构的角色必须进化。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市场化的养老金融追求效率,以此激发个人与企业的积极性,做大养老财富的蛋糕;而其社会属性则要求公平,确保每一位老年人,无论贫富、地域,都能有尊严地安享晚年。如何在商业逻辑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是所有参与者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更深层次地看,养老金融的发展是对“时间”的重新定价与管理。它将个人漫长职业生涯中的涓滴积累,转化为晚年生活的稳定保障;它将社会资本的长期投入,沉淀为支撑银发经济的坚实基石。这不仅考验着金融机构的跨周期风险管理能力,更考验着整个社会的远见与耐心。
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不仅在于其创造财富的能力,更在于其对待长者的方式。养老金融作为连接当下与未来、个体与社会的关键纽带,其发展水平将直接定义未来“金色晚年”的成色。这已不单是金融业的“大文章”,更是整个中国迈向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必须共同书写的“文明答卷”。它要求社会各界以更大的智慧、更深的同理心和更坚定的行动,共同构建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