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烟火里的1公里 ——泸州银行用温暖服务扎根市井,点亮繁华)
作为扎根本土的地方银行,泸州银行始终坚守金融本源,将“服务当地市民、融入市井生活”作为初心所向,用贴近市场的暖心服务,为市民生活增添便利。在泸州的大街小巷,一场围绕 “金融 + 生活” 的服务革新正在悄然发生——以 “厅堂 1 公里服务生态圈” 为载体,泸州银行将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至社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网点服务”的传统角色转身变为 “生活伙伴”,用实实在在的便利与温暖,默默推动着市井繁华与消费活力,为泸州市民的生活描绘出别样的幸福图景。
场景化服务:扎根市井,让优惠与繁华同行
“1 元就能吃碗牛肉粉,每次都盼着这天来这儿打卡!” 在滨江支行周边的花溪牛肉粉店,居民李阿姨熟练地支付完1元钱,脸上满是笑意。这样的场景,正是泸州银行“厅堂1公里服务生态圈”扎根市井的生动缩影。
作为地方银行,泸州银行深谙“服务要接地气”的道理。以网点为圆心,辐射周边1公里生活圈,团队走遍街头巷尾,精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高频场景 —— 从清晨飘着香气的早餐店、街角便民的理发店,到下班后放松的健身房、孩子成长的教育机构,将优惠服务精准嵌入“衣食住行教”的日常轨迹。在厅堂显眼处的“惠享生活服务清单”总能一眼找到惊喜:雷师快剪 “每月 20 日 1 元理发”让老街坊常来常往、花溪牛肉粉 “满 10 元立减 1 元”带火了晨间生意、花店“每周三8折购花”让市井多了份浪漫…… 无论是 等爆款活动带来的惊喜,还是常态化折扣传递的暖意,都让客户在消费中切实感受到 “惠享生活”的真谛。“以前觉得银行就是存钱取钱的地方,现在它就藏在每天的烟火气里,连带着街坊生意都更旺了。”家住龙驰社区的张阿姨的感慨,道出了服务与市井的双向奔赴。这种认知的转变,源于泸州银行对 “高频场景” 的精准捕捉,这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绑定的服务,让金融从冰冷的数字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实惠。
精细化运营:贴近民心,让服务与消费共振
“不仅有优惠,还会根据我们的需求调整活动,感觉泸州银行太懂泸州人的需要了!”在龙马潭区,上班族王女士对宜宾燃面的“每周一 1 元吃面”活动赞不绝口。这份“懂”,源于泸州银行对本地生活、客户需求的深耕——作为地方银行,它比谁都清楚市民的消费习惯,比谁都在意市井的烟火温度。
各网点绘制 “厅堂 1 公里地图”,标注商户类型与服务场景,再结合泸州人的生活节奏动态调整服务:针对早餐高频需求,联合面馆推出“晨间特惠”,让匆忙的清晨多份温暖;考虑到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计划拓展医疗、养老合作领域,让服务更贴民心;关注家庭客户的教育需求,联动教培机构提供课程折扣,减轻家庭负担…… 通过 “爆款活动制造记忆点 + 常态化折扣培养习惯” 的组合拳,让服务从 “一时的热度” 变成 “长久的温度”,这种“跟着需求走”的精细化运营,不仅让市民消费更舒心,更悄悄撬动了本地消费活力:居民愿消费、敢消费,商户有生意、有奔头,市井的烟火气在一来一往的服务中愈发浓郁。正如一家合作理发店老板所说:“泸州银行带来的不只是优惠,更是把街坊们重新聚到店里的人气,这才是最实在的帮助。”
回归本源:用1公里半径,圈画市井幸福与繁华
从厅堂到社区,从金融到生活,泸州银行的 “厅堂 1 公里服务生态圈” 编织起一张便民服务网。从来不只是一张优惠清单,更是地方银行回归本源的生动实践,它扎根泸州的市井街巷,用“接地气”的服务贴近每一位市民的生活;它深入本地消费场景,用“暖人心”的举措激活市井活力。在这里,每一次优惠都是一次贴心的陪伴,每一次互动都是一次温暖的连接,让金融服务真正走进生活、融入民心。
泸州银行用 “1 公里” 的半径,圈藏着早餐的香气、理发的暖意、商户的笑意,圈画出一座城市的幸福。在泸州的街头巷尾,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钱包里的那张 “酒城卡”,不仅能管钱,更能管生活。这,就是泸州银行 “厅堂 1 公里服务生态圈” 最生动的注脚。泸州银行用行动证明:地方银行的价值,正在于守好“服务当地”的初心,把根扎进市井,把暖送到民心,让金融的力量,成为滋养城市烟火、推动生活向好的温暖底色。
本文来源:财经报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