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已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黄金档期。在其刺激下,整个2月份的中国电影票房达到40亿元。这是历史上中国首次在单月票房上超过美国,动摇了后者作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的地位。
由于在“春节档”缺乏来自进口大片的竞争,使得国产电影票房得以集中爆发,占市场份额超七成之多。而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如果进口大片挤进“春节档”,将让这个档期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
艺恩咨询研究总监袁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春节档”超预期的市场表现再次证明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提振了行业的信心。“今年全年370亿的预测票房显得保守了。”袁琳说,“可能会超过380亿,甚至还要更好。”
档期效应凸显
2月正值北美电影市场的“冬季档”,这个档期也是北美全年票房较低的档期之一。今年2月,北美票房更是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6.73%,甚至与2013年相比也略有下降,约44.6亿元人民币。
而在中国,2月因“春节档”这个中国独有的热门档期而变得高产。中国今年在这个月份产生了40.5亿元的票房,比去年增长25.4%,而整个2014年单月票房最高的7月也只有36.4亿元。
这“一降一升”之间,中国电影市场创造了新的纪录。从北美票房中剔除加拿大所占约10%的份额后,中国当月票房首次超过了美国。
“客观上我们超过了美国,但由于档期的关系,从时间上来看对美国不公平。”袁琳说。
翻阅北美近年来的单月票房数字可以发现,“冬季档”的1月-2月、“春季档”的4月,及秋季档的9月-10月,是全年票房市场相对冷清的月份。中国在“暑期档”和“贺岁档”(圣诞档)上基本与美国市场重合,与此同时2月又有“春节档”、10月有“国庆档”。
从2月的数据来看,中美票房曲线的保持稳定的变化差异,但在2月19日后中国票房收入全面超越美国,体现出“春节档”的重要作用。因此,2月并不是比较中美票房表现的合适月份,而用中美基本相符的“暑期档”的7-8月及“贺岁档”的数据进行比较会更为公平。
“春节档”仍有潜力
“春节档”在中国一度“不温不火”,其受到重视始于2013年:《西游降魔》选定当年的大年初一上映,最终收获了12.46亿元票房。档期7天的总票房7.8亿元,同比增长85%。到2014年,片方有意识地把档期锁定在春节,另一部西游题材的《大闹天宫》也在大年初一上映,最终票房约10.46亿元。而档期7天的总票房超过了14亿元,几乎翻了一倍。
在此刺激下,2015年“春节档”变得史无前例的拥挤,多部大片选在该档期上映,渴望“春节档”的高速增长能带来好的票房成绩。最终2015年春节档的票房停在了17.5亿元,未能复制前两年的高速增长。虽然整体票房仍在增长,但由于影片数量增加,单部作品的表现未能赶上前两年。
从2013年以来的排片情况来看,“春节档”国产电影受到“优待”而缺少来自进口电影的竞争。该档期的票房主要靠国产电影支撑,2月单月的数据显示,国产片呈现出压倒性的优势,与进口电影的票房占比为75:25。通常在档期结束,即大年初七之后才开始有大片进入市场,3月之后,才是进口大片反扑的阶段,2014年和2015年赶上“春节档”末班车的都是迪士尼的合家欢动画片,2013年则是派拉蒙的动作片。
如果能有进口大片进入市场,“春节档”的规模还会有多大提高?
“今年‘春节档’有7部新片上映,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而且类型包括了爱情片、动作片、喜剧片等丰富的类型,观众选择的空间已经很大了。”袁琳说,“如果再有进口电影进来,会带来一定浮动,但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此外,根据艺恩咨询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如果观众对电影的满意度满分为100分的话,那么今年春节档观众的满意度为80.3%,已经迈入了非常满意的区间,达到票房与口碑双丰收。
虽然今年“春节档”票房增速显著放慢,但依然超过了24%。“这已经是超预期的增长了。”袁琳说。她表示,原来对全年票房370亿的预测显得保守,可能会达到380亿甚至更多。(编辑 杨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