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产45万吨铜管产量,起家于河南的金龙铜管集团(下称“金龙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制冷铜管生产商。
“目前,金龙集团已经在国内的新乡、上海、烟台、珠海、无锡、苏州、重庆、菏泽等地设立了八大精密铜管生产基地,”董事长李长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在海外市场,金龙集团已在墨西哥的科韦拉州、美国的阿拉巴马州设立了两大铜管生产基地,在国际空调制冷精密铜管市场占比约30%。
不过,这份成绩的取得并不容易,“从经历了专利权之争、美国针对铜管的‘反倾销’等波折后,”李长杰指出,“现在的海外运营仍然有劳工管理和融资难的问题亟待解决。”
海外战略曾两度受挫
《21世纪》:作为国内最大的铜管生产企业,目前金龙集团在海外的市场布局是怎样的?
李长杰:对金龙集团来说,在美国建厂有绕开反倾销壁垒、节省运输成本、接近市场便于服务、减少库存占用及流资等好处。另外,还可以借此投资平台,学习到美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等。
从2000年开始,金龙集团开始向西亚、东南亚市场出口产品,随后扩大到欧美市场,但前期出口量并不大。直到2003年,金龙集团向美国出口2万吨精密铜管后,才正式开启海外战略,在国外空调制冷精密铜管市场占有率第一。
《21世纪》:2000年开始走出去,经过10多年的发展,金龙集团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行业地位。但最初在海外市场,无论是美国还是墨西哥,都对金龙集团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抵制”,到如今大力支持的转变。对此有何体会?
李长杰:首先遭遇的是专利之争。2003年,芬兰奥托昆普公司以金龙集团引进该公司三条生产线涉嫌侵权为由,将金龙集团告上法庭。在中国国内其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裁定无效之后,芬兰方面还利用金龙铜管产品出口美国之机,以侵害专利为名查扣金龙铜管。最终,金龙集团只能支付奥托昆普公司700万美元,作为进军美国市场的代价。
专利问题解决以后,金龙集团以金龙(芬兰)公司的形式到距离美国较近的墨西哥科韦拉州建设工厂。但2008年10月28日工厂刚投产时,又遇到了美国同行对来自中国、墨西哥的铜管产品进行“反倾销”,拟对金龙铜管征收近30%的“反倾销”税。在近4年的抗争过程中,金龙集团为规避“反倾销”,也计划在美国建厂。最终选定阿拉巴马州的考克斯县建设年产6万吨精密铜管项目。直到2013年6月,美国商务部宣告金龙集团出口到美国的铜管产品“反倾销”税率为零,并将过去多收金龙近2000万的关税退给了金龙。此后,2014年5月,金龙集团在美国的铜管项目一期工程全面投产。集团在北美市场才初步站稳脚跟。
《21世纪》:深耕北美市场多年,在您看来,国内外开设工厂的优劣势分别有哪些?
李长杰:从优势方面来看,在美国投资建厂的物料成本比国内相对便宜,但人工较贵。如美国汽油目前0.6美元/升,合人民币不到4元,中国是6元/升;美国电费0.072美元/度,合人民币0.43元,国内是0.65/度, 物料成本优势十分明显。同时,美国的基本生活用品也十分的便宜,且物价稳定。
金龙国内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只有3000多元人民币,但美国员工月平均工资(含税及福利)约3050美金,且生产效率不如国内;人工成本已经占到产品经营总成本的45%以上。
还有,美国工人的法律意识强,律师成本和因此造成的时间成本特别高。相关职能部门对工厂设备安全、职业安全健康保护、环境与排放许可等检查与投诉都比较多,今年,我们不得不一边启动生产,一边应付各种检查。
墨西哥对外资也十分苛刻。法规方面异常严格,如环保法规定车间的地面、厂区等不允许有任何的油污污染,现在工厂每月都要花费近10万比索来进行处理废油。但墨西哥的加工贸易法规经常调整,不利企业的投资和运行。
融资、劳工两大难题
《21世纪》:在你看来,企业走出去后,最重要的管理困扰有哪些?
李长杰: 最突出的是劳工管理问题。我们投资所在的美国阿拉巴马州,过去40年没有工业发展,基本上现在能工作的一代人没有太多成熟的工作管理经验。工厂所在地还是一个美国少数族裔的聚集区,美国的种族问题在管理中需要特别小心。
在墨国,工人劳动纪律普遍比较差,喜欢旷工(劳工法规定工人可以每月旷工三次),流失率高。工资按周支付,往往出现的情况是:墨国工人本周发了工资,下周可能就不来了,原因竟然是上周赚的钱没有花完。
5年之内,我们工厂轮换了两遍(约1000人)。为实施员工本地化,我们曾聘请了墨国的职业经理人团队进行管理。但最后发现其在管理思路上比较激进,开除工人比较随意,造成了员工队伍的混乱,铜管产量大幅下滑,产品质量无法满足用户所需。无奈之下,我们只能由中方从国内派人接管。
《21世纪》:国家鼓励走出去,但为了让企业的走出去更稳,你觉得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解决?
李长杰:企业“走出去”,靠的是企业自身实力如优良的装备、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产品,其所面临的异地的文化消化、人力资源和法律等融合困难,企业都大能自己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但进入国外市场后如何继续稳定推进拓展业务,还需要政府和银行体系给予更全面融资支持。
除了上述劳工管理问题,企业在外的另一个更重要的突出问题是融资难。国内“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大都以国内贷款国外使用的方式充实企业的流动资金去经营,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市场,金龙集团占有率都很高,且还贷记录良好,从无欠款。
但身为民营企业,金龙所获得贷款总是短期的多,长期的少,使企业疲于倒贷,增加了企业成本,影响国内的生产组织。国外的利息和成本都很低,我们也很想用国外资金来扶持,但当地银行对企业不甚了解,中国企业获得他们贷款的希望不大。(编辑 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