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新华网北京4月9日电(记者 叶苏浔)这个3月,被称为“人民币先生”的周小川在多个场合公开亮相,每次亮相自然吸引了无数的目光。面对涉及货币政策、利率调整、金融改革等诸多敏感话题,他却丝毫没有回避,举重若轻、大方作答,即便是关于退休的猜想,他也轻松一笑,“现在没什么具体的信息和想法”。充分体现出执掌央行13年的周小川,在驾驭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货币大局问题上的从容与自信。
在诸多需要回答的问题中,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调控是总也绕不过的两大热门。
利率市场化就差“临门一脚”
3月1日,央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
作为金融改革的重点,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度,周小川在两会上的表述已经非常清晰,“我们离利率市场化也就是最后的存款利率上限的解除已经非常近了。今年如果能有一个机会,可能存款利率上限就放开了,大家期望中的最后一步就走出来了,这个概率应该说是非常高的。”
回顾2011年初,周小川曾发表《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一文,文中表示,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率市场化的要点是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反映了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定价。此外,利率市场化还反映了宏观调控的需要。
2012年11月,周在十八大新闻中心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过程,如果说是选择快一点好还是慢一点好,当然是选择适当最合适。”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表示,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同国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具体措施不尽相同,经验显示,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率更高,同时也需要存款保险制度、金融监管等配套政策的支持。”
3月31日,央行宣布《存款保险条例》已正式获批,将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它的推出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迈出重要一步。
货币政策为何依然稳健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走势进一步分化,欧元区面临通缩风险,部分新兴经济体面临资本外流等诸多困难。针对挑战,不少国家央行纷纷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我国货币政策却依旧保持定力,继续坚持稳健基调。对此,各界的疑问颇多。在这个3月,周小川在他的每一个公开演讲场合,都对此进行了回应,体现其良苦的用心。
3月12日,在“两会”记者会上,他大方论述货币政策表述的五个范畴,阐明“M2的增长仍就是适度的,所以并没有改变稳健的货币政策状况”。
3月22日,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他再度通过引述数据,论证货币政策仍旧是稳健的。周小川说,尽管使用了多种工具,但将这些工具的数额加总,全社会信贷的扩张总量比名义GDP扩张总量略高2至3个百分点,以中国传统经验来看,这种量级仍然是比较稳健的。
3月29日,他又围绕非常规货币政策与中国货币政策回归常规进行了一个更深入的探讨,“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回到了更加常规的状态。不过,是一个新常态。新常态跟传统常态的区别在于,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的改革,中国货币政策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价格机制和数量机制的组合;另一方面,货币政策需要支持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治大国如烹小鲜”,通过周小川娴熟地运用各种货币工具,使得在经济新常态下,在全面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任务繁重的压力之下,中国经济能稳妥地把握住节奏与平衡。
在被视为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年的2015年,对周小川和他执掌的央行而言,既是新的起点,也是新的挑战,而这位爱笑的央行行长,通过他的招牌式微笑给大家传递出一种叫信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