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传闻已久的战略新兴板终于迎来上交所副总经理刘世安的公开回应。他在“上证2015中国股权投资论坛”上表示:“战略新兴板聚焦的就是新兴产业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重点服务于已跨越了创业阶段、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兴产业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尤其是这两类企业中战略意义明显的企业”。
这是上交所高层首次在公开场合谈论战略新兴板,业内认为,此举释放出战略新兴板的落地将不再遥远的信号。也就是说,上交所除了主板外,将迎来自己的“创业板”。
战略新兴板并非新鲜事物
申银万国首席分析师李慧勇对金融界网站记者表示,战略新兴板并非新鲜事物,而是上交所酝酿了4年的产物。
他进一步解释说:“首先,在当前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需要相应的资本市场来与其对接,但现有的资本市场并不能担负这样的功能;其次,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单一的交易类型不能吸引风格各异的投资者和优秀的企业;第三,经过4年准备,战略创新板充分吸收了新三板和创业板的经验,现在推出,水到渠成。”
据刘世安介绍,战略新兴板设立初期,将以“十二五”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规划为依据,重点支持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大发展领域企业,以及科技创新型企业。同时,国家其他相关产业规划确定的新兴产业,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公司治理创新等其他创新型企业,也都属于战略新兴板所服务的范围。
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首次获批应追溯到2012年5月30日国务院通过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内容包括: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不难看出,不少处于产业链上的上市公司已经获得了资金的追捧。
新兴产业受资金追捧
从创业板的疯狂走势中可以看出资金对战略创新型企业的追捧程度。2015年第一个交易日至5月20日收盘,创业板从1470.58点涨到3406.28点,涨幅131%。业内普遍认为,上有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有机构巨量资金的推动,汇聚最多创新企业的创业板的上涨并非毫无依据。
另据上交所和深交所统计数据显示,5月19日深交所成交额8848.35亿元,上交所成交额8099.93亿元,深交所交易额超过上交所态势已延续五日,其背后是成交量持续上涨的创业板和中小板。同时坐拥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深交所大有赶超上交所之意。
上交所在创业板行情火爆的时机推出战略创新板引发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质疑,认为上交所此举将正式拉开沪深两市对新兴产业企业的争夺战。
业内争议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证券与金融研究所长赵锡军认为,单独为某些产业挂牌提供独立交易系统的必要性不大。
“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的选择权就应该交给投资者,而非监管层人为创造的市场来干涉资源配置,监管层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对市场的监管上。”赵锡军表示。
不看好战略创新板的还有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当记者问及对战略创新板的看法,他明确表示:不看好。“战略创新板与新三板和创业板的重合很多,没有必要再办。”孙建波表示。
而一位不愿具名的基金经理对金融界网站记者表示,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战略创新板推出后很可能会遭遇和创业板一样的爆炒。
李慧勇坚定看好战略创新板,他认为,战略创新板的优势在于其清晰的定位和灵活的上市规则。“首先,新三板和创业板并不能够有针对性的承担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上市融资要求;其次,战略新兴板降低了上市门槛,可以容纳更多的新兴企业,既降低了标准,又不影响其融资功能的发挥,这一点,门槛较高的创业板和交易不活跃的新三板都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