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把握大时局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2015-07-09 08:34:3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文眼

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微妙变化。目前,最引人关注的有两点:一是“一带一路”战略,这是整合工业化国家、后工业化国家和欠工业化国家上中下游三方优势的多赢之举;二是“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这是练好内功、提升中国制造业体质的固本之策。中国制造业只有在中高端领域据一席之地,才有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亚夫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实现制造强国是我们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2025”,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际国内大势,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确保国家安全的高度做出的战略部署,所展示的实现工业强国路径,是人民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憧憬,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小康蓝图的生动呈现。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经济增速转向中高速之后,对于产业迈向中高端的要求更为迫切,必须要全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重塑新常态下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

类别指  标 2013年2015年2020年2025年
创新能力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0.880.951.261.68

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1(件)0.360.440.701.10

质量效益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2 83.183.584.5 85.5
制造业增加值率提高 --比2015年提高2个百分点 比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
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 --7.5左右(“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6.5左右(“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
两化融合宽带普及率3(%) 375070 82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4(%) 525872 84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 273350 64
绿色发展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比2015年下降18% 比2015年下降34%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比2015年下降22% 比2015年下降40%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 --比2015年下降23% 比2015年下降41%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626573 79

注:1 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规模以上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2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是反映我国制造业质量整体水平的经济技术综合指标,由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两个方面共计12项具体指标计算得出。

3 宽带普及率用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代表,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固定宽带家庭用户数/家庭户数。

4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应用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规模以上企业总数量(相关数据来源于3万家样本企业,下同)。

5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的平均值。

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意义何在

1.顺应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新的姿态深度参与国际竞争

当前,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这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并改变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

制造业是国家强大的根本保障和国家间竞争的主战场。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强化制造业创新,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谋求新一轮竞争的有利位置。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在推进制造业的发展方面应对的一个总的蓝图,我们要依托这一蓝图,以新的姿态更加深度地融入世界,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2.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工业化基本实现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推动制造业跨越发展,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需要,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向往和追求。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这个奋斗目标的坚实经济基础和强大支撑,契合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根本要求。

3.实现中高速、迈向中高端,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40%左右,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国货物出口总量的90%以上,是拉动投资、带动消费的重要领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制造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换挡不失速,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重点、难点和出路都在制造业。制定“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就是为了应对这一系列变化带来的深刻影响,瞄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推动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

全面把握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点

1.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路径

一是理清了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中国制造2025”在指导思想中提出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动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按照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五大基本方针,

二是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从2015年至2025年,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从2025年至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制造业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前列。

三是明确了九大战略任务。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型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同时,以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等五大工程配合战略任务。

2.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一是破解工业基础能力对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制约。工业基础能力是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基石。尽管近些年我国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但基础性、关键性技术能力仍然不强,部分战略性产品受制于国外,2013年,我国80%的芯片都依赖进口,进口总额已经达到2313亿美元,超过原油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究其原因,基础科研能力不强是产业基础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

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比例仅为发达国家的1/4,特别是对科研机构的考核过于追求“短平快”式创新,科研氛围浮躁影响对基础研究的长期投入,均制约了产业特别是工业基础能力的提高。为了强基固本,“中国制造2025”提出集中加强核心制造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的创新能力建设,统筹推进,组织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着力解决关键共性技术,大幅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二是提高制造业自身创新能力。制造业创新能力是推动中国创造的直接动力。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但是,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支持创新的完备体系还未成型,使得我国在国际分工链条中仍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都依靠进口。

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还是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首要挑战。“中国制造2025”在规划目标中,针对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出规上制造业的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和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要由2015年的0.95%、0.44件分别提高到2020年的1.68%、1.1件。同时,提出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创新设计能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为核心载体。

三是抓住信息化浪潮,推进信息化与工业深度双向融合。信息化的浪潮势不可挡,这也是我国推进中国制造的最重要技术背景。信息化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正在重构制造业技术、生产、管理和服务体系。

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水平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2012年,我国网络就绪度指数居全球第51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排名。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步入制造业与信息技术全面综合集成的新阶段,按照德国工业4.0的划分标准,我国整体上还处于制造业和信息技术初步融合的工业2.0阶段,还有很多功课需要补。但相关研究表明,以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制造业创新网络等为特征的智能工业正在引领我国工业迈入转型发展的新时代。

顺应信息化、智能化的浪潮,“中国制造2025”强调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加快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以推进智能制造工程为抓手,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

3.质量: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一是加快提升产品质量。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中国制造的产品行销全球,但名誉度偏低,影响了国家形象和企业迈向全球分工价值链的高端。工信部的报告显示,我国出口商品长期处于国外通报召回问题产品数量首位,2012年,我国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高达0.285,是日本的十倍之多,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间接损失超过万亿元。

“中国制造2025”提出,制定和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制造业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及节能标准,特别是要推动重点产品技术、安全标准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组织攻克汽车、高档数控机床等重点行业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在食品、药品等领域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保障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

二是完善质量监管体系。产品是由企业生产,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要由企业控制,政府应该做好监管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同时制定质量标准倒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当前,我国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高达10%。我国标准体系整体水平不高,相关报告指出,我国标准更新速度缓慢,“标龄”高出德、美等发达国家1倍以上,还没能与国际标准充分接轨。

“中国制造2025”提出对民生和安全等重点领域,加强行业准入和市场推出管理,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建立区域和行业质量安全预警制度,防范化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三是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品牌是产业链的制高点,知名品牌有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34.3万家,居全球第一,但我国内地品牌入选“世界品牌500强”的仅有29个,入选“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仅有12个,我国还是贴牌大国和生产大国,还远未成为品牌大国。

“中国制造2025”提出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加速我国品牌价值评价国际化进程,加大中国制造业品牌宣传推广力度,

4.绿色:推动高污染、高耗能向低碳绿色节能转变

一是推进制造业绿色升级改造。绿色低碳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潮流,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意。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依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工业仍然是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的“主力”。

2014年,我国能源消耗42.6亿吨标准煤,其中70%左右用于工业,以造纸行业为例,大部分造纸企业吨浆纸综合能耗平均约为1.38吨标准煤,而国际先进水平为0.9吨-1.1吨标准煤。同时,工业也是排放的重要来源,我国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越占全国总排放量的89%、69%和85%以上。

推进制造业的绿色化改造已经迫在眉睫,由于传统制造业是耗能排放的重点,因此,推动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是重中之重。“中国制造2025”提出,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加快淘汰落后机电产品和技术,积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

二是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制造业的绿色化改造并不只是针对制造环节,这更是全产业链的系统改造,特别是设计环节的绿色化。国际经验认为,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工业产品的环境影响约有70%在设计阶段就已决定,所以要从源头做起,设计环节就充分考虑到产品制造的各环节对环境生态和资源能源的影响,将原料选择、生产工艺、消费、有效回收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统筹纳入绿色化发展之中。

“中国制造2025”提出,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强化绿色监管,健全节能环保法规、标准体系,加强节能环保监察,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开展绿色评价。

5.结构:推动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优化

我国制造业长期依赖要素低成本优势,依靠投资拉动进行规模的快速扩张,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以高炉建设为例,2014年我国有24座新增高炉投入运行,年设计产能为3500万吨,但在建、拟建生产线仍有30-40条,新产能仍以10%的幅度递增,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但是,部分涉及全局的战略行业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明显差距,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一是瞄准十大制造领域率先突破。建设制造强国要不断缩小与国际的差距,重点解决高端制造领域的薄弱环节,不断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集中,推动战略性重点产业快速发展。

“中国制造2025”提出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设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设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领域。

以机器人为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机器人的最大市场,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2.5万台,我国销量达到5.6万台,但是我国机器人替代率仅为0.23%,远低于国际平均替代率的0.58%,未来的市场空间巨大,此次规划的出台也将给机器人产业带来难得的市场机遇,同时也将给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带来机遇,通过机器换人,来提高工厂制造效率。如纺织、矿产等需要用先进技术替代人工劳动的行业。

二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是适应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趋势的重要方向,对扩大社会就业、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有重要推动作用。机械工业联合会对我国198家装备制造企业调查显示,我国78%的企业服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不足10%,只有6%的企业服务收入占总营收比超过20%,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型服务业是我国产业的主要短板。

“中国制造2025”提出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特别是鼓励优势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优势,以流程再造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三是统筹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统筹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两类规则,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特别是推进高端装备和国际产能合作。商务部数据显示,近些年来我国对外投资快速增长,2013年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078亿美元,较2002年增长了近40倍。但是从海外投资和资产的存量看,我国对外投资的存量约为美国的10%,海外净资产约为日本的50%,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

从投资领域来看,我国对外投资产业单一,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等能源资源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不足。由于海外投资人才储备不足,我国企业对东道国的法律、文化、政策等缺少深入了解,企业走出去还面临很大的风险,以海外矿业收购为例,我国企业失败率高达70%-80%。我国在提高制造业国际化竞争力方面任重道远。

“中国制造2025”指出,提高利用外资和国际合作水平,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积极制定制造业走出去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创新商业模式,鼓励高端装备、先进技术、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

6.人才:推动中国工人转型升级为中国工程师

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制造强国一定是人才强国。

一是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制造业拥有复杂的产业生态,很多高端产品要由几百上千个零部件组成的产业链协作完成,这种多层次性决定了制造业需要多层次、高素质的劳动力,既需要理论研究人员、设计人员,也需要一线生产人员和销售服务人员。

但是,我国制造业在一些领域和环节的高素质人才明显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按照欧美发达国家高级蓝领工人的比例测算,预计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高级蓝领工人的缺口将达到3000-5000 万人,特别是在操作层面缺乏众多文化素质高、技术精湛的优秀工程师和技术工人。

为适应制造业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中国制造2025”指出,培育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培养重点,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服务制度。在智能化、信息化、个性化制造时代,人才的创造力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需要拥有艺术化表达能力和概念设计能力的人才。政府应该帮助企业扫除不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搭建好公共服务平台,激发人才活力。

“中国制造2025”指出,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力度。完善各类人才信息库,构建专业人才水平评价制度和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完善制造业人才服务机构,健全人才流动和使用的体制机制。

7.保障:体制机制改革和财税金融扶持是两大支柱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要瞄准制约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力度,释放制造业发展活力,强化体制机制、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推动我国制造业尽快由大变强。

一是深化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有竞争力的企业都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政府要改变过去挑选企业的产业政策,做好监管和服务,为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保驾护航。以深化改革破除阻碍制造业做强的制约,为制造业充分竞争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政府要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加强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健全产业安全审查机制和法律体系,更加注重行业自律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全面清理和废止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政策措施,严厉惩处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机制,建设中国制造信用数据库,努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二是强化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中国制造2025”指出,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发型各类债务融资工具,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重点领域环节,为迈向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十三五”时期,要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确保基本实现工业化,为迈向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1.提高制造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创新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要求,要从最基本的人才要素入手,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做好自己的工作,完善我国的产业政策,促进制造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一是加强对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制造业升级,技术是关键,但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人,要努力完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加大引入海外制造业高端人才的政策力度,更加注重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加快职业教育对制造业的支持。

二是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整体制造业竞争力还在我国之上,通过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在合作中吸收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三是完善现有产业政策体系。原有选拔性产业政策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制造业的创新要求,要把选拔真正有创新能力企业的责任交给市场,让创新的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要把选拔性产业政策更多地转为竞争性政策,把原有优惠政策普惠化,为充分发挥市场力量保驾护航。

2.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智能制造打下好的软硬件基础

“中国制造2025”的最大特点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发展,这对信息化的软硬件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以铁路、公路、港口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趋于成熟,但以宽带、无线互联网、云计算、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未来应给予发展支持,进而为“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提供支撑。加大对“新经济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既有利于稳定当前投资需求,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又有利于拓展未来智能制造的成长空间。

一是大力促进宽带投资,建设适用于工业的、容量更大、服务质量更可靠的通信基础设施,为推广应用工业互联网奠定好的基础。二是加大对网络安全的投资,通过互联网,人、物、生产系统都将实现互联,某一环节的安全问题很可能扩散到整个系统,网络安全问题不断凸显,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认证体系,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研究及软硬件投资。

3.加快标准制定,促进中国标准走出去

制定标准特别是国际标准,已经成为国家产业竞争的主战场。标准先行是德国“工业4.0”战略的突出特点,德国将标准化排在行动首位,专门成立处理标准化和参考架构方面问题的工作组。我国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也应高度重视标准化在制造业发展中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及时出台“两化融合”或“两化深度融合”的标准化路线图,把制订智能制造标准作为智能制造的优先选项。

要积极整合国内标准化资源,借鉴德国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以及美国先进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标准建设的工作思路、技术方向、组织方式,优先启动急需领域标准化制订工作,努力实现标准的国际化,依托中国装备走出去把中国标准带出去,使中国标准得到国际上的广泛采用。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