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投资属性是最终决定因素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丁峰 2016-03-03 08:38:5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房产、大宗商品,都属于广义上大类资产。当下全球资产的泡沫程度,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前相比,是什么状况?以中国和美国的情况做一简单对比分析,可有助于我们发现一些规律。

2007年10月,道琼斯指数约14200点,当时美国股市总市值约20万亿美元,GDP约13.8万亿美元,股市总市值/GDP=1.45;上月底,道指约16000点,总市值约22万亿美元,去年美国GDP约16.6万亿美元,股市总市值/GDP=1.33。可见,当前时点,美股估值虽不算很低,但比2008年金融危机前要低约10%。从2000年到2007年,美国楼市价格普遍上涨1倍,积聚了大量泡沫;在金融危机期间价格跌去约三分之一,此后至今,又累计上涨了约20%,平均每年上涨约3%,泡沫撇去了很多。

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最高点6124点,当时上市公司约1440家,对应总市值约36万亿,2007年GDP约25.7万亿,总市值/GDP=1.4。目前,昨天的上证指数2850点,上市公司2835家,比8年前多了约1倍,对应总市值约43万亿,去年我国GDP约68万亿,总市值/GDP=0.63。可见,8年间股指点位砍去一半多,GDP上升一倍多,现在的股市估值比当年低很多。整体看,没有泡沫。

大宗商品主要看石油和铁矿石,这两项我国对外依赖度最大。2007年底,原油接近每桶100美元,目前约每桶30美元;2007年底,铁矿石价格达每吨150多美元,目前每吨约40美元。反映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走势的波罗的海航运指数BDI,眼下只有几百点,较2008年11000多点的历史高位下跌了90%以上。所以说,目前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也是基本无泡沫。

如果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资产泡沫破灭所引发;那么,这种可能性,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再次复制的几率很小。经济危机总是由金融危机触发,之后两者互为因果,交替深化,负反馈循环,在演变后期逐渐衰竭,渐趋平衡并找到双底——经济的底和股市的底。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是泡沫太多,如果泡沫很少,或基本没有泡沫,那就很难演变成金融危机,更不会传导为经济危机。这就像一个小孩从桌子上跳下来可能摔成重伤,但从板凳上往下跳,应该无大碍。

只是,在我国有种大类资产是例外:房产。自2008年来,不同城市房价上涨幅度不一,年化为10%至20%。高的如京沪深,涨幅约3至4倍,低的涨幅也有1至2倍。上海在此期间楼价上涨约3倍,平均年化涨幅约15%。不过,这8年上海楼价可不是均匀上涨的,若剔除2009年和2015年房价的过高涨幅(这两年累计涨幅近1倍),其余几年平均涨幅不到7%,和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涨幅基本相当;有个别年份,个别区域房价甚至是下跌的。

股市的涨跌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据称,美国学者研究1926年至2004年美国股市指数走势发现,不到1%的交易日贡献了96%的市场回报。我国学者研究发现:沪深股市极少数具有超常收益的交易日对投资回报具有巨大影响。比如,正常情况下,完全被动投资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可获得约9%和17%的平均年化收益,但若没抓住收益率最高的25个交易日,那投资回报将为负;反之,若躲过收益率最差的25个交易日,所有指数投资的年收益率都至少翻倍。

我们知道,房产除具有使用功能和消费属性外,还有投资属性。和股票完全的投资属性不同,房产的投资属性在不同时期,所占的成分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投资属性较小时,房价基本是合理的,楼市基本是健康的;投资属性较大时,房价就有很大水分,楼市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泡沫。在我国,这些年累积的财富盈余和膨胀的广义货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加之股市的持续低迷和对P2P等其他投资渠道的担心,过剩的资金被挤出到房产市场。尤其今年春节后的一线城市房产市场,在买涨不买跌的心态和担心错过的恐慌情绪下,累积了较长时间的需求集中释放,很多人卖了旧房再贷款买更大的新房,演绎并助推了一幅烈火烹油的抢筹认购行情。无疑,其中的投资属性在短时间被放大了很多。

谁也不知一线城市楼市的火爆可持续多久,但一切有投资属性的大类资产都会遵循基本相同的涨跌规律。股价是盈利的折现倍数,衡量指标是市盈率,目前沪深大盘市盈率约17倍;房价是租金的折现倍数,衡量指标是租售比,目前上海租金年收入不到房价的2%,租售比倍数高达50倍以上。也许一线城市的房价还会高烧不退,但作为已获得住房保障,用余钱投资的理性投资者来说,自该盯住价值洼地,布局低估的大类资产品种。我们不知道过去几年所呈现的股市、楼市的分化背离何时会出现根本性拐点,但相信,对投资品而言,投资属性将决定两者走势在或长或短的期间必会逐步靠拢。

(作者系独立投资分析人士,近日出版新着《互联网+股票投资:互联互通时代成长股操盘精要》)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