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多位专家谈楼市:中国城镇住房库存没那么吓人

来源:金融界 作者:韩娜 2016-03-22 18:53:2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金融界网站讯 楼市回暖和分化的现象依然在持续。鼎信长城CEO王健飞3月22日对金融界网站记者表示,由于今年房地产市场回暖,一季度公司的房地产基金投资规模已经完成超过40亿,保守计划2016年全年投资规模为115亿,而去年投资规模为60亿,“投资的思路主要关注新增人口聚集的城市,比如一线城市和一些不错的二线城市,像去年在合肥的一些城市投资收益不错,今年会继续关注,二线城市中的郑州、武汉等今年可能也会有不错的机会。”

在一线城市楼市仍成为投资首选时,三四线城市的楼市高库存依然是影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数据显示,今年2月末,全国待售商品房的面积由2015年的7.18亿平方米,上升到7.39亿平方米,比去年年底又增加了2077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5.7%。金融界网站采访多位房地产专家,咨询楼市去库存的关键因素,以及近期楼市热点问题,梳理如下。

朱中一:不良开发和土地财政造成楼市高库存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原副会长 朱中一表示,楼市目前的高库存是前些年一些地方不良开发的结果,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和房地产过度依赖的结果,还有一些地方将城镇化变成了造城运动,与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滞后,内生动力不足,人居环境配套不足,人口的聚集能力不足和居民的致富能力不足密切相关。

朱中一表示,今年的房地产市场全国总体上将好于去年,很多房地产指标开始复苏,一些城市可能将保持2位数的增速,随着“十三五”规划提到财政支持、土地挂钩、宅基地改造等政策的逐步落地,解决三四线城市的库存还是有希望的。

住建部去年已经提出,已经批出去的土地还没有开发的,可以转型用于旅游地产、养老地产和新兴产业的用地,在棚户区改造当中逐步提高货币化的安置比例,还有调整保障房的实现方式,推进公租房的货币化、公租房的还原,这些是以盘活楼市存量为主的去库存手段。

除此之外,朱中一尤其指出,“消化存量房最大的潜力,就是怎么样激发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里头的购房和租房。”朱中一对金融界网站表示,引导农民入城是消化库存中最难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现在宅基地流转、抵押等问题已经开始试点,此外还要解决农民的住房公积金缴纳等问题。

蔡穗声:给予农民买房补贴的政策太短期性

在节后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房价高速上涨的过程中,广州的房价表现略显平稳。广东省房地产行业协会会长蔡穗声对金融界网站表示,不能简单的只从房价来分析,广州依然具有一线城市的功能,相比深圳来说广州房价并未大幅上涨,主要是因为广州区域大,外围土地供应较多,而且广州市民比较稳。

蔡穗声同时表示,虽然广州房价总体表现平稳,但部分区域仍在严重的库存现象,这也需要通过调整一些土地用途等手段,加上政府发布的契税、营业税等政策一起积极去库存。

对于中国整体楼市去库存,蔡穗声表示,现有的政策和手段是很有必要的,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避免产生新的楼市库存。“尤其是在楼市回暖的时候,地方政府一地要避免卖地冲动,不能再重复以前的土地财政。”这使得政府要改变财政体系和税收体系,要建立廉洁、廉价、高效的管理系统。

在促进城镇化建设和引导农民进城买房方面,蔡穗声认为给予农民一定数额的买房补贴是不行的,这是比较短期的政策,一定要当成系统化工程去做。其实农民是很有财富的,但现有制度下,让农民没有办法处理自己的土地财富,这些都需要制度去改变。

陈淮:7.2亿的存量房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著名经济学家、社科院城乡建设经济系主任陈淮说,“如果说2016及“十三五”期间,房地产政策有两个重心的话,一个是去库存,一个是稳房价。”

陈淮表示,7.2亿的存量房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其中只有4.2亿到4.5亿是住宅。他指出,“十三五”要解决1亿农民工在城市中转为户籍人口,还有1亿棚户区改造,还有1亿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城镇化。“现在在城市中经商、务工的农民工有2.4亿人,我们算2口人一个家庭,1.2亿个家庭,大约需要120亿平方米的住房。那么,4.5亿的存量房够干吗的?”

陈淮还强调,去库存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甚至都不是“十三五”就能解决的问题,但别把中国的城镇住房库存说成是如何吓人,中国住房报告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建1600万套棚改房,这个面积就是16亿平方米以上,这还不算商品房开发、二手房梯级消费升级带来的新的需求。

不过,陈淮也指出,农民工进城是一个复杂的体制问题,不是简单的有钱、没钱的问题,进北京还是进县城这么简单。“农民工进城解决四个问题,一个是户籍,第二个是就业,也就是不管大中小城市,产业承载力高低。第三个是社保,第四个才是住房。”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