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产业观察 - 正文

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前景广阔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曹乘瑜 2016-04-12 14:01:4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去年底今年初,越来越多的资产管理机构盯上不良资产处置这一块逆周期机遇,与此同时,不良资产的主要抵押物——房地产领域价格相对高点,也成为涉入该业务的顾虑。对此,浙江东融股权投资基金的总经理张惟认为,不良资产有收购折扣带来的安全垫,相较于其他资管方式,房地产泡沫对不良资产处置的风险并不大。东融资产倾向于投资基于个人和中小企业银行坏账的不良资产,张惟认为,这类资产更有利于对接理财端,预计未来资产规模可能按年翻番。

中国证券报:上一轮不良资产处置的风口是在2004-2005年,正好是在房地产黄金十年的起点,地产的升值也是上一轮不良资产处置的盈利来源之一。但这一次,不动产价格处在高点,有可能成为这一轮不良资产处置的风险。怎么看?

张惟:其实这一系统性风险,对于不良资产处置来说,风险相对较小,因为不良资产有比较厚的安全垫。

例如,某位借款人以一幢价值1000万的住宅作为抵押物,从银行获得700万元贷款,在该笔贷款成为坏账后,银行通常以一定的折扣将债权转让。以不良债权余额的6折来计算,即东融资产以420万元收购这一笔不良资产。通常处置期需要2-3年。如果在此期间,该房产价格下跌30%,那么这个住宅价值700万元,对于投资者来说,仍然有280万元的收益。如果下跌50%,那么这个住宅还价值500万元,那么投资者仍然有80万元的收益空间。

当然,对于其他类的房地产资产,例如信托、房地产基金持有的房产,以及以杠杆来投资房地产的人来说,系统性风险才算是真正的风险。

中国证券报:主要投资于哪一类资产包?

张惟:对东融资产来说,公司致力于处置清收个人及中小企业以不动产作抵押的经营性贷款而产生的银行不良资产。这类贷款有两个特点:一是抵押物有市场价值,估值和变现相对较为容易;二是单个债权金额不大,个体风险能够被有效控制。同时,来自于银行的个人和中小企业不良资产,因为银行的审批程序较为严格,抵押物的质量相对于P2P等互联网机构更高。

现实情况中,一些大企业集团由于拥有强大的资源关系,司法抗辩能力较强;而个人和中小企业的司法抗辩能力相对较弱。个人和中小企业的坏账单个标的体量不大,个体风险分散度高,更关键的是,这类资产容易产生大数据,东融资产评估回现率能更精准,报价时能更有优势。

中国证券报:那么如何化解个体风险?

张惟:通常一个不良资产标的的处理流程如下:获得银行转让的债权后,要经过司法诉讼流程,待判决执行后债权抵押物进入司法拍卖,从而所得资金覆盖债务。

上述资产清收处置流程首先需要处置机构有定价能力和处置经验,才有可能拿到银行的“门票”——参与竞标和收购银行不良资产。其次需要优化的尽调能力,一般来说,一个不良资产包有几十套到一百套的房产,由于房产地段和属性不一样,定价千差万别,我们拿到相关资料后,要在两周内评估完毕并给出定价。第三,资产证券化等产品设计的能力,能做成产品对接资金。第四,第三方的合作管理能力。进入到司法处置环节,近百套的不良资产需要与大量的第三方律所合作,跟踪他们在案子上的进展,及时与他们沟通,保证案子在时间节点上完成。第五,区域性诉讼协调能力。每个地区的法院习惯有差别,需要对法院工作流程的熟知,区别处理。第六,优化拍卖环节。

其中,司法处置环节是东融资产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此外,操作流程的标准化和模块化使得公司的业务模式可持续、可复制,为公司向江浙沪以外的区域扩张打下了基础。

中国证券报:怎么看这一业务的未来发展?

张惟:基于个人和中小企业银行坏账的不良资产处置非常适合私募基金的创新。因为个体风险小、适合做成大数据,风险可测算。其次,流程以及资产包可标准化,适合对接理财产品。由于这类不良资产非常细分,且采用人力密集型方式运作。因此,盈利模式、业务形态并非人力推广的简单复制。

近期,银监会下发的《关于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收购业务的通知》,明确禁止银行不良资产借道资产管理公司通道出表的行为,真实出表的不良资产处置业务的前景更加广阔。过去三年,东融资产的受托处置清收规模年年翻番,目前已经有30多亿的资产规模,预计今年将新增处置规模50亿,2018年新增处置规模预计可超100亿元人民币。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