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投资增速回落的现象,已经引起高层高度重视,近年关于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更是出台了不少。在过去的两周,各部委密集发声,力挺民间投资。5月20日国务院9路督查组又踏上征程,奔赴18个省市自治区督查民间投资政策执行情况。
引起高层注意的是一组数据:2005年以来的10多年间,我国民间投资增速均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过2013年以来,民间投资高增长的势头有所削弱,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差距在不断拉近。到了2016年,一直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民间投资增速出现重要转折,民间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从上年底的10.1%一路下滑至4月份的5.2%,仅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一半。
那么问题来了:民间投资为何上不来?国家政策这么支持民间投资,是政策落实不到位,配套措施不及时,准入门槛还太高,还是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中的政策不完善、机制不科学、承诺不兑现?这或许就是此次督查组督查的几大问题。通过督查,政府可以发现阻碍民间投资的各种因素,为民间投资创造更好的环境。
近一段时间,关于民间投资下降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专家认为,根源在于垄断;也有专家表示,不合理的高墙限制和隐形壁垒仍广泛存在于各种领域;更有人把问题矛头直指政府投资,认为是政府投资所产生的挤出效应。其实,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民间投资更多是市场力量对经济形势变化的内在反映,也就是当经济预期低迷时,民营企业的投资意愿不足,对未来的投资回报存有担忧。而一季度投资增速的反弹更多得益于宽松的货币环境和鼓励政策,而非市场内生力量的触底回升,这是民间投资断崖下跌的根本原因。其实,政策的初衷很好: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要由政府主导投资逐步过渡到社会资本投资,追求“内生性增长”。但这是一个方向,需要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其次,投资收益的差别导致民间投资“脱实向虚”。2014年四季度以来,央行先后6次降息降准,但同期民间借贷利率一直维持在19%左右的高位,导致民间与官方融资成本的裂口扩大,不平等竞争削弱了资金“入实”的意愿。当炒房、炒“黑色系”等可以有成倍收益,当中概股回归和跨界虚拟产业并购可以一夜暴富,当理财利息可以达到4%~5%,都会导致民间资金显著分流“向虚”。
再次,就是PPP项目本身的含金量问题。目前PPP模式是国家主推的民间投资模式,但项目大都涉及交通、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一般投资周期长、资金量大、利润薄。如何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提高PPP项目的含金量,还需要等待督查组督查之后给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目前我国激活民间投资“不缺政策,但差落实”。在国务院的督查下,二季度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的背离有望收窄,但民间投资要真正焕发活力,重新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托举力量,恐怕还不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