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民间投资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民间投资表现持续低迷。对此,专家指出,民间投资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重要支撑力量。当前民间投资增速的回落引发社会关注在意料之中,要让民间投资走出低迷须从内外两方面着手,既消除外部“障碍”,也改善自身结构。
内因外因皆须正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4月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2%,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2.1%,比去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
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成为本次民间投资增速回落的重要原因。中金公司研究部研究员常慧丽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加剧,工业企业投资回报率逐渐下滑。同时,我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让企业对中长期经济增长的预期变得较为悲观,削弱了民间资本的投资意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表示,除了宏观因素,各种阻碍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也还未完全消除,中央出台的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在各地的落实仍有不足,如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仍存在较高的准入“门槛”,一些盈利前景较好、风险较低的垄断行业,民间资本依然只能在“门口”徘徊。
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投资自身的结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根据统计局数据,2016年1-4月份,制造业投资在民间投资中的占比达到45.3%,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这一比例则为32.6%;在全部制造业投资中,民间投资的占比高达86.3%。
“民间投资的结构问题是长期累积而成的,2000年以来,制造业开始逐渐成为民间投资的主要部分,2008年以后,房地产投资又开始受到民间资本‘青睐’,直到现在,房地产业、制造业仍然是民间投资的主要去向。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过度集中的投资结构开始限制民间投资的活力,民间投资增速也因此出现下滑。”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剧锦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加快消除“隐性壁垒”
为了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政府正在下大功夫为其消除外部“障碍”。日前,国务院开始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派出9个督查组赴18个省(区、市)开展实地督查;国家发改委近日也派出了6个督查组分赴12个省区市开展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表示,通过督查,不仅可以了解清楚中央政策与民间资本之间发生“隔阂”的原因在哪,而且可以清楚地找到推进中央政策落实的具体路径,这对于促进民间投资会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民间投资行政审批限制正在减少。近日国务院发布通知提出,进一步加大报建审批事项整合力度,65项报建审批事项中,保留34项,整合24项为8项;改为部门间征求意见的2项,涉及安全的强制性评估5项,不列入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后报建审批事项减少为42项。
“此外,应进一步破除PPP项目的准入‘门槛’,使其更加市场化。地方政府应该消除信息不对称,优化民营企业投融资渠道及退出渠道。而对于一些大的项目,国有企业也可以和民营企业合作,共同做项目。”剧锦文表示,应该认识到,随着各类支持政策的不断出台与落实,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限制会越来越少。
寻求突破“最后一公里”
外部限制需要破除,自身问题也需重视。剧锦文指出,民间投资要摆脱当前困境,需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结构,寻求投资方向的转变。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民间资本在考虑短期投资收益的同时,也应该将中国经济大的背景作为投资决策的一项依据,加快投向新兴产业(爱基,净值,资讯)、高科技产业及服务业等前景良好的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兴产业及服务业投资的良好表现,部分地区民间投资还是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四川省民间投资从3月开始企稳回升,4月增长8%,其中,前4个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37.7%;江苏省民间投资前4个月增长11.2%,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中民间投资占比在80%以上。
此外,更多领域的放开也为民间投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相关人士指出,日前相关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500个以上通用机场,扩大低空空域开放,这些将带来超1万亿元的投资空间;而此前关于进一步发展轨道交通的规划也将开启万亿级的投资空间,这些领域正在为民间资本的进入敞开“大门”。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司长贾海指出,应当看到,我国企业主体从数量上看以民间企业为主,投资建设的潜力很大,只要解决好政策“最后一公里”问题,民间投资活力将有望得到进一步激发,其增长空间仍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