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就像润滑油。有时货币政策太紧,润滑不够,汽车跑不快。如果货币政策过松,猛踩油门也有风险。”清华大学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白重恩昨日在“2016年陆家嘴论坛”上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讲述货币政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助推作用。
新常态下、宏观审慎管理体制内,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创新、货币政策等对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任务提供有力支撑?与会嘉宾昨日就此展开热议。
金融助力资源配置更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条主线,将在“十三五”时期甚至更长一个时期内,成为中国经济行的核心问题。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的持续高效增长,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内生变量,一个是外生变量。”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认为,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经济的增长,这是增长动力的转变。从外在因素来说,就是制度、结构和政策新供给。其中,制度性供给就要解决计划向市场转轨过程中,政府的一些错位问题。
白重恩则表示,金融市场能够实现帮助要素、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又控制风险,就是对长期经济增长最好的支持。“短期来说要稳增长,稳增长可以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来间接地引导金融机构去做。”白重恩说,这需要给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监管者更大的自主性。
“金融产品创新应以满足社会投融资和风险控制的基本需求为主。坚持投资者适当性原则,缩短信用链,降低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则更为关注风险。
她表示,让金融产品回归,为经济实体服务、简约透明,是未来改革的方向。创新并不在于花样有多少,而在于能不能不断适应市场主体的需求。
货币政策“润滑”经济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环境如何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白重恩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把货币政策比喻成润滑油。有的时候货币政策太紧,润滑不够,汽车跑不快。如果货币政策过松,猛踩油门也有风险。”
他认为,不应该给货币政策过大的负担,其实货币政策能解决的问题只是一部分,“货币政策必须要有其他政策的配合,要把方向搞对了,要让资源配置的效率有所改善。”
吴晓灵也表示,货币政策的责任在于保持稳定的货币条件,让经济有一个可信的价值尺度,“社会体系不差钱,而在于金融结构调整、金融机制调整,一个稳定中性的货币政策,在总量可控的条件下才能做好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