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正悄然成为旅游投资热土。
国家旅游局7月6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在建旅游项目9944个,实际完成投资4211.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30.5%。其中,乡村旅游投资的成绩相当亮眼,实际完成投资1221.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2.3%。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由于顶层设计与规划引导的缺失,导致游客数量与价值资本之间出现一定的落差。”7月16日,在江西婺源举行的严田博士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金琰指出:“文化自信是以乡村为主体的全域旅游最本质的价值核心,全域旅游是挖掘文化自觉、构建文化自信、传播文化自信、教育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
火热背后的隐忧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20亿人次,旅游消费总规模达1万亿元。但由于部分景区缺少规划,使得目前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国内很多村落为了打造门票经济,过度设计、过度建设、过度投资,造成对优质资源的破坏,忽视了当地居民利益,打破了官民之间信任。” 北京大学建筑景观学院副教授、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指出,这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个沉重的教训。
他表示,发展旅游业时,乡镇政府不应认为所有外来资本都有利于乡村发展,要谨防资本过剩所造成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由此带来对乡村旅游的侵蚀。
事实上,居民宜居与游客宜游之间的矛盾,是古村落建设一直以来所面临的难题。中国国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惠民认为,现阶段乡村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交通不便、接待设施落后,“农家乐”数量很多,但基础设施却跟不上来。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教授谢冬明表示,中国村域经济正处在转型关键期,凸显出结构多元化和非农化的特点,以及类型、水平多样化的发展态势。“过去提到村域经济,大家更多想到的是农业,但随着乡村旅游的出现和井喷式的发展,我们需要把经济的边界放宽,改变过去比较单一村域经济形式。”
乡村改造模式的探索
今年年初,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曾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旅游业仍处于以建景点、景区、饭店和宾馆为主的“景点旅游”模式。
李金早认为,我国旅游业要加快完成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所谓全域旅游,就是指把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发展。
在全域旅游的指导思想下,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农”领域博士,与商界、投资界资深人士,以婺源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切入点,在第二届严田博士论坛上探讨了乡村文化、旅游和农业为主体的县域多元经济体的发展定位及合作模式。
婺源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之一。2015年,婺源接待游客1529万人次,门票收入3.6亿元,综合收入76亿元,游客接待总人次位居全省第一。而严田村则位于婺源县西北部,从宋元时期开始,该村共出了二十七名进士,因而享有进士村的美誉。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村民从事电子商务,严田更是摇身一变成为“淘宝村”。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广州利湟投资集团将与海南晟华裕丰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海南旅游并购基金,基金规模为50亿元,第一期投资10亿,用于严田村旅游开发建设。
据介绍,该项目引入庄园管理模式,定位为动静结合的休闲养生度假场所,着眼于“美丽乡村”,将不通过门票来获取收益,而是借助民宿为客人提供的“一栋一管家”的管家式服务,从客人预订起始至离开婺源的所有相关服务,均包含在“一价全包”的费用中。
以婺源县为例,金琰认为,严田村未来发展应突出田园耕读文化。“博士论坛是对严田进士文化的传承,我们要把进士村形成新常态下的博士村,聚集各类人才,建立以博士为主导的人才社区,以文化教育标识成为引爆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径。”
对此,来自珠海柏纳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合伙人邢建东表达了不同声音。他认为,乡村旅游建设切忌好高骛远,要从现实层面制定规划。同时投资门槛也不宜设得过高,引进投资方以后,按照城市的市政配套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进行“微改造”,尽量最大限度保持其原生态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