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39家新三板企业回归协议交易 做市家数缩容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王基名 2017-05-15 08:22:3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做市曾是新三板公司追捧的香饽饽,但从2016年以来,风向悄然转变,做市公司转协议的案例骤然增多。

对于其中原因,新三板市场人士认为,做市和协议只是交易手段,企业会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抉择。

139家企业放弃做市

从4月10日至5月11日,三板做市指数(899002)连续23个交易日下跌,从1159.92点一路下行,最低跌至1088.06点,跌幅超6%。这也创造了三板做市指数推出以来最长的连续下跌记录。

对于下跌原因,有分析人士指出,“不断地有做市企业出逃,变更为协议转让,也是原因之一”。做市公司“出逃”对指数的下跌有多大影响,不好判断,但越来越多的做市公司转向协议交易却是不争的事实。

从2016年3月份,第一家公司明德生物由做市交易转变为协议交易以来,截至2017年5月12日,新三板市场共有219家公司,由做市转变为协议交易方式,其中139家发生在2017年,占比超过60%。

2017年前四个月,新三板做市转协议公司数量分别为36家、23家、37家、31家。5月份的9个交易日中,已经有12家做市企业转变为协议转让方式。

另外,从新进做市企业数量来看,2017年以来共有61家新三板公司新进入做市转让行列。因此,今年新三板做市企业数量呈现负增长,由2016年末的1652家,降至2017年5月12日的1574家。

四大原因

2014年8月,新三板做市商制度正式实施,做市转让曾备受挂牌企业追捧。尤其是在2015年新三板市场行情火爆之际和分层方案公布之后的两个月,大量挂牌企业集中选择做市转让。

做市制度启动之初,被普遍认为是挂牌企业提高交易活跃程度的重要手段,做市转让成为优质企业的身份象征。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对于做市公司转协议,联讯证券分析有四大原因:首先,诸多进入上市辅导进程及正在筹划实施并购的挂牌企业选择变更协议转让,避免股权分散及三类股东问题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其次,在挂牌企业并购过程中,变更协议转让也是完成股东变更和清理工作的重要步骤。

再者,一些做市转让企业面临股东减持或私募产品到期的处境,目前以缺少大宗交易平台的做市转让方式难以操作。

此外,一些处于停牌中的做市转让企业也担忧一旦复牌后将有可能被砸盘,为避免股价暴跌从而采用协议转让。

在众多的原因中,新三板公司IPO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在做市转协议的219家新三板公司中,有84家为已经宣布IPO的企业,占比近四成。

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认为,做市交易不利于拟IPO企业控制股东人数,特别是将股东人数控制在200人以下。从协议转让推出报价新规后,有企业就想利用这个新规来实现控制交易和控制股东人数的目的。

周运南还称,由于这2年以来,特别是近一个月来做市指数再次持续下行,很多做市票股价不断创新低,这给很多有股权质押行为的公司带来较大压力,而转协议可以较低成本较好地维护股价,防止质押爆仓。

趋势或仍将持续

对于新三板做市转协议这一趋势,不少市场人士认为“还将持续”。联讯证券曾预测,这种热潮将在2017上半年达到高峰,2017年下半年,随着私募做市制度的逐渐深化,做市转协议案例数量的增长将有望逐步放缓。

去年12月,10家私募试点名单发布。根据近期消息,10家做市私募已进入进场验收阶段,新三板的私募做市即将正式开启。

另外,根据近日媒体消息,新三板交易制度或有大的变动,将引入大宗交易和集合竞价机制,渠道协议转让制度。据媒体报道,该消息从部分券商新三板做市部门得到印证,称“在配合全国股转系统进行测试”,测试案例与大宗交易和集合竞价交易有关,“但目前只处于系统测试阶段”。

周运南表示,大宗交易的推出,将彻底解决做市转让不能进行大宗交易这个现存的最大缺陷。他认为,做市或协议或未来的集合竞价都只是交易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企业会为了自身的需要进行决择,这也同时证明新三板交易制度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如果未来集合竞价全面取代协议转让,同时推出盘后大宗交易,那么协议转让将彻底退出新三板历史舞台”,周运南称。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