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企改革连续放大招:不仅重新定位了国企改革的主体——国有企业作为真正市场主体,还重新定位了国有企业的监管者——国资委的监管职能和监管手段。此外,上月召开的2017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传出消息,发改委明确的6家央企混改试点方案近期有望加快批复。国企改革的难点、痛点、关键点都一一被直击。
可以说,本轮国企改革可以分为三个板块——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公司制改革,以混合所有制为核心的产权改革和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体制改革。这三个板块在半个月时间内都有重大推进,阻碍国企改革的一些技术性因素逐步得到明确或解决,未来国企改革有望迎来加速落地阶段。
毋庸讳言,目前,国企改革仍存在很多问题:市场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完善,经营效益不高,国有资产流失与内部人控制问题很多;国企行政垄断、政企政资真正意义上还未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离等。
改革步入深水区后,国企改革是一块典型的硬骨头。虽然目前国企数量占比较少,但规模大,特别是一些央企关系国计民生,多处于龙头地位,产业链条复杂,影响力大,改革难度因此较大,也比较复杂。国资监管部门既是所有者,同时又是监管者,怎样才能扮演好这两种角色,而不削减改革的效果?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改革的速度,也透露出改革的复杂性。
而近期的国企政策正直击这些年来市场上所关心的国企改革主要“病灶”:喊了多年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出资人代表与职业经理人等问题被逐一“解决”,既有横向的全面,又有纵向的深化。
比如不干预企业依法行使自主经营权;央企的经理层聘任不再由国务院国资委负责,而是由企业自身决定;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理顺出资人职责,等等。
众所周知,国企改革是一个过程,而且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本轮国企改革不可能像以前一样简单地大刀阔斧地“一刀切”,而是以稳为主,一企一策,成熟一个推出一个。而现在的种种迹象表明,改革正全面提速。
当然,在改革提速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已经出台的国企改革政策落地见效。本轮国企改革不是求快,而是求好。正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不断强调的,对已经出台的政策,要善于通过抓典型的办法狠抓落实,抓两头、带中间。在国企、金融、科技、教育、养老、生态等领域,都要能抓出一批好的典型案例,以点带面,推动改革落地见效。
国企改革“1+N”体系框架已经形成,而在实际操作层面,由于改革的情况千差万别,配套细则要紧紧跟上。目前,混改过程中民企面临“玻璃门”和“旋转门”的问题、央企离退休人员安置以及税收政策问题、清理“僵尸企业”等方面,都还缺乏相应的细则,需要进一步细化、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