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省资本市场遭受重大损失,辖区26家上市公司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其中,东方电气、宏达股份、岷江水电和金路集团等公司损失十分严重。
加上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叠加影响,四川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大幅度滑坡,2008年实现净利润64.65亿元,同比下降45.59%,降幅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如此恶劣的局面下,证监会立即启动应急策略,迅速开辟IPO“绿色通道”,加大对灾区资本市场扶持力度。十年来,四川共有63家公司完成首发上市,辖区内上市公司利润总额增长约6倍。
25股借“绿色通道”IPO
大地震发生后,证监会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四川省灾后重建工作。时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亲自带队深入重灾区调研,证监会党委研究决定开辟资本市场“绿色通道”。
具体来看,证监会对四川辖区优先安排受灾地区企业推进IPO和已上市公司再融资;支持受灾地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减免灾区证券、期货公司监管费、投资者保护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灾区证券、期货公司申请新业务资格;落实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收购嘉陵期货公司客户权益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2008年灾后,四川证监局第一时间深入各受灾上市公司开展现场调研,实地考察公司损失情况,了解公司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政策咨询和指导,指导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能为资本市场所接受的再融资方案;支持上市公司灵活采取定向增发、公司债、可转债等多种融资工具筹措灾后重建资金。
四川证监局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为推动灾区企业能尽快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融资发展,证监局推动建立了“政府搭台、企业参与、交易所指导、各方扶持”的企业上市培育机制,形成了地方政府大力引导,中介机构主动参与,企业积极行动的良好局面。
在证监会“绿色通道”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企业直接融资工作迎来高速发展,融资规模连续突破新高。2008年大地震后至2011年3月,四川辖区共有25家企业首发上市,20家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本市场累计实现融资577.51亿元。
其中,2008年震后四川就有6家企业首发上市,当年首发上市公司数量排名全国第四位、中西部第一位;2009年,累计实现直接融资229.32亿元,3家企业实现创业板首发上市,排名全国第二位、中西部第一位;2010年,11家企业完成A股IPO,新增上市公司数为四川省资本市场历年新增最高。
四川证监局指出,一批灾区企业依靠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迅速从地震重创中站起来,并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如震后首发上市的川润股份,依靠募集资金着力打造成为中西部最大的余热锅炉供应商;受灾损失最大的东方电气已两次完成再融资,成功募集63.78亿元,不仅保障了新东汽重建项目,而且加快了国际一流新能源产业基地的战略推进。
资本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2008年“5·12”特大地震给四川证券期货业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超过1亿元,大地震还使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佣金收入明显减少,其他承销、自营、咨询等业务也受到较大影响。
由此,四川辖区上市公司、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持续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面临巨大挑战。而截至2010年底,四川省28个受灾证券期货网点便已全部完成重建,累计完成投资5000余万元。
截至2018年4月底,四川辖区共有证券期货经营机构529家,较2008年增长158.05%。其中,4家证券公司总资产1111.2亿元,净资本363.81亿元,分别较2008年增长428.16%、770.33%;3家期货公司总资产53.48、客户权益40.94,分别较2008年增长451.45%、309.40%。
目前,四川省投资者证券账户开户数1809万户,2017年实现交易额11.45万亿,分别较2008年增长260.60%、342.70%;期货投资者账户8.12万户,全年累计实现期货代理交易额5.7亿元,分别较2008年增长519.85%、307.14%。
“5·12”大地震至今,四川资本市场累计实现直接融资3971.1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加快了灾后重建的步伐。据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统计,震后共有63家四川辖区公司完成IPO,首发融资477.75亿元;110家上市公司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等多种方式实现再融资1895.39亿元;82家公司通过债券市场实现融资1528.45亿元;330家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实现融资69.51亿元。
在经营业绩方面,随着震后扶持力度的深入,四川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17年末,四川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已达到5586亿元,利润总额接近600亿元,分别占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3.02%、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