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通道化遭“当头棒喝”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吴娟娟 2018-12-26 07:28:0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12月24日,证监会公司债券监管部更新“资产证券化问答(二)”,剑指资产支持证券(ABS)通道化。业内人士表示,资管新规落地后,ABS作为政策鼓励的融资工具受到追捧,鱼龙混杂。不过,监管早已加码,高度关注底层资产质量、ABS管理人是否恪尽职守,ABS业务回归本源之路已开启。

出借通道躺着赚钱

业内人士介绍,ABS通道化一般指A机构作为ABS的实际管理人行使管理人职责,B机构向A机构收取一定的通道费,挂名担任ABS的名义管理人。

机构间之所以借用ABS通道,原因有三。首先,不同金融机构的合规要求不同,某一项目无法在一家金融机构通过合规审核,但可以在另一家金融机构通过合规审核,前一家机构急于做成这笔业务,就会考虑借通道。其次,部分机构在冲规模的压力下会大力发展通道业务。某券商资管ABS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企业ABS发行规模排名在前十位的券商中不乏中小型券商,部分券商将ABS作为弯道“超车”工具。最后,部分基金子公司在转型压力下将ABS作为出路之一。这些公司业务能力较弱,做通道成为其涉足ABS的方式。

华南一位参与了多单ABS业务的商业保理机构人士介绍,ABS通道费不高,有时只有交易额的万分之几,也就是说10亿元的交易仅产生数10万元通道费。另一家券商资管负责人称,部分ABS通道采取定额收费方式,不管项目交易额多大,通道费就给100万元。不过,出让通道的券商或基金子公司基本不参与尽职调查,不跟踪底层资产在ABS存续期产生现金流能力的变化,只负责“躺着赚钱”。

前述商业保理机构人士补充说,与其它通道业务一样,如果不出问题,出借通道方和占用通道方相安无事;如果出了问题,通道化ABS责任难以明晰。通道化隐藏的风险已经引起了监管重视。

监管已加码 

ABS监管已加码。据南方某参与ABS业务的机构人士介绍,近期当地金融局来其所在机构检查。“要求把去年一年做过的所有ABS项目材料都复印上交。一周好几台打印机没日没夜地打印,共交了超过100万页A4纸的项目材料。”

12月24日,证监会公司债券监管部发布资产证券化监管问答(二)表示,“我部组织开展了资产证券化项目现场检查,发现部分管理人(尤其是部分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内部控制不健全,风控意识淡薄,让渡管理责任、开展‘通道’类业务,形成风险事件并造成了不良影响。”该监管问答要求,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不得将不符合其合规风控要求的资产证券化项目以各种方式推荐给其他证券经营机构,也不得为其他证券经营机构提供规避其合规、风控要求的“通道”服务。

上述机构人士介绍,监管层关注底层资产质量、管理人是否恪尽职守并做好尽职调查。截至目前,监管机构对企业ABS开出6张罚单。对管理人的处罚理由中,“底层资产为受限资产,项目尽调不充分”等字眼经常出现。例如,某地方证监局对一家基金子公司出具处罚理由时表示,ABS管理人未对相关基础资产及原始权益人进行全面尽职调查,在相关企业存续期间未能有效监督检查基础资产现金流状况,出具的ABS计划说明书与事实不符。 


回归资管本源

由于ABS是标准化产品,无需占用银行的非标投资额度,受到银行理财、券商、保险资管等各类资金青睐。

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ABS新设产品认购资金主要来自券商资管、银行及其理财产品、基金专户等,前述三类主体认购资金占比均超过15%,合计占比约71.13%。

从优先级认购资金来看,券商资管产品、基金专户、期货及期货资管、信托计划等私募资管产品认购规模778.11亿元,占三季度新设产品总规模的46.77%;银行及银行理财产品资金认购企业ABS优先级的规模也较大,三季度共认购529.81亿元,占比31.85%;保险及保险资管认购规模为79.13亿元,占比4.76%;养老保险认购企业ABS优先级规模为77.6亿元,占比4.43%。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指出,对于发行人来说,ABS实际上是通过出售一些流动性较低的资产获得融资的方式;对于投资者来说,资产证券化是以基础资产所产生的收益作为本息支持的一种债券。底层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是ABS收益的来源。

渤海汇金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耀光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ABS投资者应重视资产本身、弱化主体信用。这需要投资人的支持,更需要发行人、中介机构和投行的共同努力。只有发行人认识到资产证券化本身是基于优质资产,只有中介机构尽职尽责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识别风险并做好信息披露和风险缓释,在保护投资人利益、加强信息披露的基础之上,资产证券化市场才能真正能够回归本源。业内人士表示,通道化不利于底层资产的风险暴露,去通道化是ABS回归本源的重要步骤。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