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有关部门正在酝酿纾困新举措,市场化机构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有望担当操盘手,主导纾困基金运作。业内人士将此举视为推进市场化纾困的重要步骤,是为民企纾困“第三支箭”的一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市场化运营是纾困行动的必然选择,而推进市场化运作需诸多制度保障。
酝酿新举措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该举措尚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有关部门与部分PE机构沟通时,征询纾困基金市场化运作的优劣势。相关机构人士称,正在酝酿的新举措中,PE主导的纾困基金架构尚不明确。
据统计,自2018年10月中旬起,公开宣布的纾困基金规模合计达数千亿元,其中绝大部分由券商和地方政府主导。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共有50只纾困产品完成备案核查,总规模约500亿元。
业内人士称,理论上,对于券商和地方政府主导的纾困基金,包含PE在内的市场化机构也可参与。不过,目前PE机构实际参与的并不多,一个重要原因是PE机构担心无法取得投资主导权。上述机构人士将有关部门酝酿的纾困新举措视为纾困民企“第三支箭”的一部分。
201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谈及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时表示,监管部门采取了“三支箭”的政策组合。其中,“第三支箭”是研究设立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针对目前民营企业股权质押风险,相关部门正在多措并举进行化解。同时,为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央行正在推动由符合规定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证券公司、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机构,发起设立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由央行提供初始引导资金,带动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出现资金困难的民营企业提供阶段性的股权融资支持。
日前,易纲就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接受采访时表示,用好信贷、债券、股权“三支箭”,支持民企融资纾困。
市场化运作需多项保障
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多名机构人士表示,由PE等市场化机构主导纾困基金可视为推进纾困基金市场化运作的重要举措。对于目前已经设立的纾困基金,要让其发挥作用,市场化运作非常重要,需要诸多保障。同时,地方政府国资要放权,要有所不为。
江浙地区一家参与纾困行动的创投机构合伙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地方政府、国资等不应指定投资标的,但制定负面清单是可以接受的。”另有创投机构人士称,在投资决策层面,国资拥有一票否决权,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包括创投机构在内的其它机构的投资决策权。在这种情况下,纾困基金市场化运作存在一定难度。
前述创投机构合伙人表示,在行政意志主导下,某些纾困基金的运作可能过于保守或过于激进。前者的表现是,基金什么项目都不敢投,不敢承担风险;后者的表现是,基金为了追求落地速度、落地项目数目而盲目投项目,忽视风险管理。就该机构参与的纾困基金而言,在基金设立之初,有关方面给了一个“可投企业”的名单,名单只是参照,不具强制性。
治本需重建信任
业内人士表示,纾困基金要市场化运作,制度建设是关键。要“治本”,需投资机构和企业之间重建信任。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表示,要建立和完善纾困基金运作的相关配套机制。首先,按照市场化原则选择基金投资标的,对信息进行及时充分披露,完善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以明晰和保护参与交易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监管部门需对基金事前、事中和事后退出等环节依法监管。最后,如果设立引导资金,需要遵循市场化原则和法制化原则,央行提供初始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给民营企业提供短期支持。
某券商分析师表示,纾困民企需要防范道德风险。她举例称,纾困基金救助企业时,要防止企业大股东利用资金注入的消息拉升,然后大肆减持股份,导致中小股东遭受损失,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任被破坏,融资环境进一步恶化。
某债券投资人士表示,纾困民企,治本之策是企业与投资机构重建信任,这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准确透明的财务数据和满足法律规定的披露义务是建立信任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