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李嘉诚仍亏损 和黄医药拟闯港股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章遇 2019-04-23 07:21:0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继实现英国伦敦AIM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两地上市之后,长和(00001)系旗下的和黄中国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黄中国医药”)这次把目光转回了“老家”香港。

近日,和黄中国医药向港交所递交了主板上市申请,试图完成全球三地资本市场布局。作为一家亏损的研发型药企,港交所的上市新规无疑为其打开了一扇新的融资窗口。

招股资料显示,此次申请上市的募资金额暂未披露。借此次上市之机,和黄中国医药的控股股东长和实业有意将持股比例减至50%以下,不再并入长和实业的报表内。

而眼下,和黄中国医药正处于“烧钱”规模不断上升的阶段,近两年的亏损额也在扩大。能否持续顺利融资保证研发管线的投入,及新药上市后能否成功商业化继而带来盈利,成为摆在其面前的挑战。

和黄中国医药以正处于静默期为由婉拒了时代周报记者的采访。

长和计划减持

和黄中国医药脱胎于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现为长江实业的附属公司)。2000年,和记黄埔出资设立和黄中国医药。直至2006年5月,和黄中国医药被获准在英国伦敦AIM交易所交易,以2.75英镑/股的价格售卖股份。在这之前,和记黄埔一直是其唯一的股东。

招股书显示,和黄中国医药的主要股东包括Hutchison Healthcare Holdings Limited(HHHL)、和记黄埔(中国)有限公司、CK Hutchison Global Investments(CHGIL)以及长和实业,而前三者均为长和实业旗下附属公司。

目前,长和实业合计持有和黄中国医药60.2%的股份,为公司的最终控制方。公司董事团队合计持股2.7%,剩余股份由公众股东持有。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和黄中国医药申请在香港上市,公开招股的同时会出售部分旧股。长和实业有意将持股比例减至50%以下。届时,和黄中国医药将不再是长和实业的附属公司,业绩亦不再纳入后者的合并报表,而仅作为一项重要股权投资。长和实业称此举系为了“提高和黄中国医药股份的流动性”。

背靠长和实业的好处显而易见,过去长和方面一直为和黄中国医药的银行借贷提供担保。和黄中国医药亦在招股书中提及该项风险,“若长和实业不再拥有公司的多数股权,则我们的借贷成本有可能会大幅上升”。

不过,长和实业方面表示,在当前贷款融资尚未清偿之前,不会减持股份至已发行股本的40%以下。

研发开支暴增

长和实业萌生退意的背后,是和黄中国医药在近些年研发开支不断飙升,亏损额不断扩大。

和黄中国医药在招股资料中称,公司是一家位于中国、处于商业化阶段的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主要开发治疗癌症与自身免疫疾病的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疗法。目前,公司拥有一支约420人的研发团队,有8个正处于或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候选抗肿瘤药,其中5种已经开始全球多中心临床开发。

2018年11月,和黄中国医药历时12年研发的首个抗肿瘤靶向新药呋喹替尼获中国药监局批准上市销售,用于治疗三线转移性结直肠癌。这是迄今为止和黄中国医药在自身研发平台上开发上市的唯一的一款新药。

随着沃利替尼、索凡替尼等多个候选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和黄中国医药的研发成本不断攀升。数据显示,2016―2018年,和黄中国医药的研发开支分别为6687.1万美元、7552.3万美元、1.14亿美元,分别占其当年营收的31%、31.3%、53.3%。而据招股资料给出的指引,预计2019年的研发开支会增加至1.6亿―2亿美元。

事实上,与众多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不同,和黄中国医药除了研发创新平台之外,还有一个相对成熟且有盈利的商业平台,主要从事处方药和消费保健的推广与销售。两个平台双轮驱动的好处是,商业板块形成的收入和盈利可为研发提供现金流支持。

但现在看来,来自商业平台的补给不过是杯水车薪。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2016―2018年的三个年度,和黄中国医药应占商业平台持续经营业务的净利润总额仅约1.5亿美元。

更多资金需求依赖于融资。2016年3月,和黄中国医药登陆纳斯达克,首次公开发行募资1.102亿美元。次年,其在纳斯达克完成后续公开发售,再次募得资金约3.013亿美元。

“新药研发阶段越往后所需要资金投入越大,和黄的模式是在全球多中心同步开展临床,摊子铺得比较大,候选药物多处于中期到后期临床阶段,预计未来几年研发所需投入的资金还会上升,公司自身商业平台的补给远远不够。”一位长期关注创新药的投资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商业化阶段的挑战其实不小,竞争也很激烈。要组建专业的商业化推广团队,最好在同一治疗领域有多个产品形成组合或者有联合疗法。”该投资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目前获批上市的新药还只有一个,离实现盈利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这大概也是长和减持的一个考虑。”

高企的研发成本对公司利润造成严重侵蚀。财务数据显示,2016―2018年,和黄中国医药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16亿美元、2.41亿美元、2.14亿美元;而应占溢利分别为1170万美元、-2674万美元、-7481万美元。其中,研发平台近三年的净亏损分别为4070万美元、5190万美元和1.024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这两年医药行业政策环境的变化,被视为“现金奶牛”的商业板块也走向了滑坡。招股书显示,2016―2018年,其商业平台实现的应占收入分别为7030万美元、4000万美元、4140万美元。同时,2016―2017年,商业平台的净收益(扣除税额)还分别包括了来自上海政府向和黄中国医药子公司上海和黄药业支付的土地补偿及政府津贴的一次性收益4040万美元、250万美元。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