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王一鸣
11月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迎来最后一天。
进博会如同一个窗口,新的力量在此汇集、蓄势,融合成世界经济发展的浩荡潮流,堪称进口的“豪门盛宴”。
在这场展览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盛会中,既有国家展、企业展,还有贸易论坛。有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100多项新产品和新技术在博览会上发布。
从“会飞”的汽车到全球最小的心脏起搏器,从占地200平方米的德国“金牛座”龙门铣到人工智能、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从历经40多天漂洋过海的巴巴多斯椰子油到西班牙的老藤红葡萄酒……来自全球的优质商品琳琅满目,可谓一展汇天下,一览惠全球。
不光是展示,首届进博会围绕“促成交、见实效”的目标,积极组织展前、展中、线上、线下供需对接。为了促进成交,中国各地方和有关部门还组织了39个交易团,近600个交易分团,10万多家骨干企业。官方数据显示,共有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
以上海交易团为例,该团审核通过的单位为1.8万家,其中企业1.6万家,人员数达到15万人。总体采购意向预计将超上百亿元,涵盖生产装备、化妆品、医疗设备、奶制品等各领域。进博会期间,11月7日上海交易团国资分团对17个项目集中签约,此举将促进上海国有企业与外资外商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开展合资合作。11月8日大型零售采购商联盟签下29个采购大单等……
实现成交的关键即精准地对接优质供给和有效需求。为此,上海交易团试图突破常规的思路和地方交易团一般的做法,在体系、机制和运作方法上有所创新,探索集成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搭建了“2+4+18”的立体交易保障运行体系。
不止上海,北京市交易团在会前广泛摸底的基础上,结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实际需求,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或特色项目在进博会期间(11月6日)进行了现场签约,签约金额总计超过500亿元,涉及电子设备、食品等商品类采购,软件、咨询等服务采购,健康医药类采购以及冬奥项目采购等。11月8日,深圳交易团进行了集中签约,签约额度超过80亿元;其他各省市交易团亦捷报频传。
按参展商国度划分来看,11月7日,中澳两国企业签署了跨越5年、总价值近150亿澳元的11项协议,开启两国在旅游、电子商务和物流等领域的新合作;仅11月6日一天,中加两国企业超过30亿元人民币、19项商业协议的签署,包括生命科学、农业、航空等多个领域等。
相比起庞大的中国市场,6天进博会展期的时间尚不充裕。不过,按照筹委会的总体部署,上海将发挥进口口岸功能优势,着眼精准对接、有效采购,着力打造“6天+365天”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让更多的优质商品和服务更加便捷地进入中国市场,打造“永不落幕”的进博会。简而言之,为参展商“参展一周、服务一年”,促进“展品”变“商品”,让中国生意覆盖365天。
在这里,中国13亿多人口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与来自全球的技术、服务和商品对接,激发市场、投资和产能,激活世界经济增长引擎。从国内看,通过举办进博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的坚定意志和决心;这不仅有利于增强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有利于扩大国外优质产品进口,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定位于“买全球、卖全球”开放平台的进博会,是中国政府推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也是全球开放合作的国际大舞台。因此,此次盛会必将给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促进世界各国加强经贸交流合作,推动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