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余胜良
最近有一股批评企业投行化的风潮,说滴滴、腾讯投行化后的种种弊端。投行化算是一个新词,腾讯就很不喜欢被贴上投行化的标签,好像是很不光彩的事情。
滴滴因为顺风车安全问题,已经被网民千万遍声讨,几乎没有同情的声音,其内部管理制度和文化被深挖出来,好像每一处都是错的,连员工自己也不大认可。
有媒体挖了一下,说是滴滴是双巨头管理:创始人程维和柳青都拥有一票否决权,程维负责的是外部边界拓展,柳青已全面负责滴滴的重点业务与日常管理。柳青有很长期的投行经历,自从柳青加盟后,滴滴来了一帮咨询公司、投资银行高管,逐渐掌控关键部门和关键岗位,以柳青为首的投行派已掌控公司上下。
以前经常有人奚落咨询公司,除了添乱增加成本,企业什么变化也没有,这种评价有失公允,有不少大学毕业就加入咨询公司的,后来创业也做得不错。投行在大家眼中高高在上,一方面因为员工收入高,工作严谨,做事风格高大上,另一方面是因为交易数额大,朋友圈高大上,但是投行的人是怎么做管理的呢,好像没人能看得太懂。当然咨询和投行都有很严格的评价体系,他们会很认真地制定战略规划,严格执行下去。
企业家也会效率第一、KPI导向,这一点和投行文化一样,但投行会带有更多冷峻之气,因为投行文化是目的导向,见了太多成王败寇的案例,对结果追求更炽烈,更希望成功,沿着既定战略走下去的意志更强。企业家特别是多次创业的企业家,更能洞察世事,内部管理更接地气,或多或少会有人文关怀,但投行文化更为精英和不食人间烟火,制定策略更少人性。另外,投行文化不允许出错,错一点就是全错,对错误的兼容性差,而科技企业是需要有试错机制的。
滴滴的确是缺少太多人情味,这一点,很难说不与这家公司投行主导的文化有关。此外,滴滴似乎缺少和公众沟通的能力和动力。
腾讯也被认为投行化,和滴滴不一样,滴滴是内部管理的投行化,腾讯则是外部扩张的投行化:腾讯目前投资了超过500家公司,腾讯业绩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被投企业,甚至有人说腾讯市值的一半是由被投企业贡献的。
像腾讯这样规模的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都会进行投资,微软、谷歌、脸书都是如此,有些公司收购还非常关键,但是很多公司投资是全盘购买(阿里、微软是这种风格),前些年国内批判这种风格,认为微软搞死了好多创新企业,阿里则赶走了好多创始人,反而夸赞腾讯的方式精明和英明,保留了创始团队,既四两拨千斤又能携手共进。现在腾讯股价不好,画风马上就转了。
腾讯有一个大大的天下,这个天下是靠自己拼出来,还是入股依靠合作伙伴干出来,这有很大不同。假若是投资公司,合作伙伴能干是好事儿,就像巴菲特一样,人们称赞他的投资能力,但是如果将来腾讯主要靠合作伙伴赚钱,那就像雅虎靠阿里赚钱,易趣靠PayPal赚钱一样,公司不会有太大的前途,估值也上不去。
人们尽管欣赏腾讯的投资能力,腾讯依然很有创新力和战斗力。腾讯的核心能力在主业上,但是当腾讯能靠市场地位轻易获得投资收益时,核心能力是否会削弱?腾讯现在已经缺少同级别的对手,而和今日头条大战至今,虽然有不少资源倾斜,但场面并不好看,令投资者担心。当然,腾讯的核心优势和今日头条并不在一个领域。
投行是一种职业,实现资源更佳配置。在管理上,这种思维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不少企业都喜欢聘任投行人士做高管,但很少会请投行人士做一把手,特别是科技企业的一把手。投行思维可以帮助管理者明晓方向,制定战略,但是他无法成为公司文化,更无法成为核心战斗力,所以企业内部管理和外延扩张都不应该投行化。说企业投行化,就好像说土壤被破坏一样,是值得警惕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