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余胜良
就在中国各地政府发放消费券的同时,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发放现金。
2月26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向18岁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发放1万港元;韩国总统文在寅3月30日表示,将向包括中产阶层在内的、收入在下游水平的七成家庭发放灾害补助,四口之家的补助标准为100万韩元(约合5800元);美国参众两院分别于3月26和27日通过的2万亿美元经济救助方案中,2019年收入低于75000美元的个人,将获得1200美元。据估计将向家庭投放约2750亿美元。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副主任吴斌珍表示,消费券原则上可以避免一部分资金变成储蓄,越是不确定的时期,人们越倾向为不确定的未来做预防性储蓄,刺激消费效果会打折扣。
美国的居民储蓄率只有7%,OECD国家大多数都在10%以下。而中国政府更担心现金刺激消费的效果不佳,低储蓄率国家地区顾虑相对少一些,这些地方居民因为疫情无法工作后,一部分群体现金流断裂,临时就成为需要接济的对象。
消费券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限定时间、限定用途,这样可以将消费限定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增加刺激效果,针对消费对象不计划消费的商品进行刺激。
比如食物等必须消费的种类,不管是否会发放补贴,人们都要消费,但是与此同时,衣物、休闲娱乐等消费品如果缺乏消费,面临产业链停滞。
此外,消费券发放有放大效应,消费金额将会是消费券金额的数倍。而现金补贴没有额外支出约束。
消费券有优点,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因素,就是定额消费券会挤占其他商品消费,扭曲当前消费结构。不过,从杭州这类发放看,没有限制消费种类,街边小店都可以使用,就没有扭曲消费之虞。
吴斌珍认为,使用消费券的关键,是当前消费的增长转化为未来的经济增长,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否则就是挤占了未来的消费。
对收入最低的群体而言,他们很难享受到消费券带来的好处。在我国还有一部分消费者不会用手机,就是有消费券,也不知道怎么使用,或者无力消费。
李迅雷认为,对这类群体,政府应该直接发放食物券或者现金进行救济。
正是因为消费券有限制,现金才显得更为灵活,消费者可以选择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也可以选择消费时间。
吴斌珍认为,发放现金更有助于帮助困难家庭渡过难关,比如美国,只有个人收入在75000美元以下或者家庭收入在15万美元以下才给发每人1200美元的一次性现金补助,收入更高的个人,补助就开始减少,最后减到没有。
美国大萧条时出现了消费券,1939年推出“食物券”计划——“食物券”可以保障底层群众最基础的需求,让穷困者或者临时陷入穷困者也能有一口饭吃。现在美国农业部已将“食物券”计划发展成常规的贫穷救济制度,4000万美国人受益该计划。
食物券因为保障的是最基础消费,是必须要消费的部分,和现金无异。
现金和消费券的保障功能不同,为了拉动消费,对普通群体发放消费券;为了让最基本生活有所保障,给低收入者发放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