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高利贷是世界经济史上一种奇观,也是现行中国货币政策、金融制度安排下的一种金融乱象,而温州民间高利贷的爆煲则使这种金融乱象的风险集中暴露出来。不仅说明了国内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金融市场的利率价格机制的严重扭曲,而且也是与近十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暴利有关及与国内民众的财富获得的价值取向有关。因此,对于当前全国盛行的高利贷乱象,政府不仅要大刀阔斧地进行金融制度改革,放开对国内金融市场各种严格管制,挤出房地产泡沫并减弱整个经济对房地产依赖性,而且也不可用大众的资源来救助这些高利贷的企业及个人。要让这些高利贷的企业及个人彻底破产,才能让这些人或企业体会到高风险炒作的危害性。如果不是这样,反之政府采取救助这些高利贷企业或个人的做法,那么其政策所带来后遗症一定会后患无穷。
可以说,当前危害中国经济两大因素:一是房地产泡沫。国内房地产泡沫一天不挤出,中国经济就一天面临危机风险。二是民间的高利贷。当前民间的高利贷不仅是一些暴利的工具,也开始演变成普遍的融资行为。这种融资行为,不仅在规模上严重侵蚀着正式的金融市场,而且其利率高到了几近“疯狂”地步。广州民间借贷利率最高已达银行贷款利率的18倍。正因为这种高利率吸引各路的资金纷纷涌入民间信贷市场。
目前,无论是自然人、企业法人、上市公司、商业银行、还是公益基金及公务员都参与到民间高利贷之中。每一个借贷者都希望通过这种高风险借贷行为能够一夜暴富。所以,这些高风险的投机者(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具有极端不靠谱的赌徒心态。而这种赌徒心态发展到极端,当其借贷无法归还时,逃为上策。温州、宁波等地最近就接连出现企业老板“跑路”现象,就是上述赌徒行为发展到极端的结果。从目前来看,巨额信贷资金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高利贷,最终不排除引发全国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威胁国家金融安全及整个社会稳定。因此,政府出台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减轻中小企业的各种负担是可以的,但是决不可来救那样在全国各类市场煽风点火的投机炒作的企业或个人。特别不可救助温州的高利贷企业或个人。因为,高利贷的泛滥将严重损害中国银行(601988)体系及整个社会的经济及价值基础。
首先,全国的高利贷泛滥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国内银行体系。因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民间高利贷的不少资金都是来自银行体系。如果高风险的高利贷行为的资金链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就可能引发整个民间信贷市场的连锁反应。其风险很快就可能传导到整个银行体系。有人说,当前进入民间高利贷的资金估计在3万亿左右,占整个银行贷款比重也只有6%左右。因此,即使民间高利贷完全爆煲,它对银行体系所受到影响也不会太大。这可能仅是从静态来看问题,也不了解金融工具实质。实际上,任何金融的系统性风险爆发并非仅是个体流动性问题,也并非仅个体金融机构所持有不良资产多少问题,而是金融杠杆既可放大其功能,同样也可放大风险。如果民间信贷市场高利贷爆煲,其风险无限放大同样是必然。因此,我们决不可小视全国性民间高利贷风险传导的严重性。
其次,民间信贷危机爆煲后,一定会逼迫这些持有暴富心态的投机炒作者或是“割肉还债”,或是还不了债务而逃跑。比如向来以房地产炒作闻名的温州投资者,为了归还高利贷所带来的沉重债务,纷纷在全国各地抛售住房。也就是说,面对资金链断裂,温州投资者近期都会在全国各地找资金回笼。可以说,这种情况的发生必然给国内房地产市场造成巨大的震荡。因为,2010年以来,随着政府一系列房地产政策出台,尽管不少地方住房价格只是涨幅小了,住房的价格仍然顶在天花板上,但是整个住房销售量开始明显下降。尤其近一二个月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由投资为主导的市场开始向消费为主导市场转变,或住房投资炒作者开始纷纷退出市场,那么整个房地产市场预期可能突然转变。而这种转向则可能让国内房地产受到最为严重打击,住房市场价格也可能就此开始。看起来,这对挤出房地产泡沫是好事,但该事件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是什么目前是不确定的。它是否引发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也是不确定的。
第三,我们也应该看到温州民间信贷危机爆煲后,许多企业家开始为了躲避债务开始玩“失踪”及“逃跑”或“跑路”游戏。也就是说,由高利贷一个简单的逃债问题开始转化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该问题处理不好,其社会的影响有多大是相当不确定的。
总之,国内泛滥的民间高利贷,它早已经形成了历史上经典的庞氏骗局,一旦这个骗局被拆穿或借款人无力还款,银行将收紧信贷,贷款个体抵押的资产遭到银行变卖,银行资产严重恶化,那么整个金融体系将受巨大冲击,其巨大风险也随之而来。如果政府对这种高利贷行为纵容或高利贷企业救助,那么这些企业不仅不会珍惜自己之责任,而且可能会在高利贷市场上变本加厉。因为,这些高利贷者进行高风险的投机炒作的成本可以让政府来买单,而收益则归自己。这就是市场的逻辑。因此,政府坚决不可救助温州的高利贷企业及个人。应该让这些企业或个人破产,这是建立民间信贷市场秩序的根本所在。
(作者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