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事纷繁的家电业,一个江湖称号对应一位企业家。如格兰仕梁庆德人称“价格屠夫”,格力董明珠被称为“铁娘子”,对于奥克斯的郑坚江,人们则习惯直呼“搅局者”。
郑坚江的个性是复合多面的。首先,他非常低调,可能是家电业大佬中公开露面最少的企业家。其次,他所率领的奥克斯又堪称家电领域最张扬的商战鼓动者,甚至有竞争对手称最怕不过奥克斯。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个性奇特的家电业枭雄,却也曾深陷中国企业界一个看似普世的陷阱:在规模与利润、做大与做强、多元与专注的选择上,饱受成熟与再成熟、挣扎与再挣扎、放弃与再放弃的漫长历练。曾有一段时间,奥克斯漫无战略、市场低迷、人心涣散,在强手如云的家电业中处境尴尬。
正是如此险恶,胡志标、顾雏军等大佬都曾铩羽而归,悻悻而退。值得庆幸的是,郑坚江熬了过来,经过数年调整,奥克斯从2009年起在复苏中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不在逆境中爆发,就在逆境中死亡,郑坚江是如何完成这惊险一跃的呢?2010年3月,记者亲临宁波奥克斯总部,带回一个企业重构的全貌。
诊断郑坚江
一位企业家的个性,影响一个企业的文化。
郑坚江从小家境贫寒,最常吃的是油条蘸酱油,17岁初中毕业便自谋生路干起汽车修理工,朴实的家风促使其勤劳、坚强。最关键的是,1986年,承包制的萌芽较早沐浴了宁波这方热土,郑坚江由此承包当地乡办钟表厂,为别人代工电能表零件,走上创业之路。
但郑坚江的起步也难言一帆风顺,创业之初只有7个员工,住在牛棚里,负债20万元。郑坚江自诩“毛头小伙子”,为贷款3000元就能在银行软磨硬泡一星期,一张操着很重宁波口音的嘴巴就是最大的资本。
正是这种在生存边缘徘徊的境遇,促使郑坚江穷则思变。
郑坚江发现,如果用塑料做电能表的罩口,便能极大降低成本,而且并不影响产品质量,但是其他电能表厂却固执地坚持使用传统材质。于是,郑坚江干脆自立门户,别人的电能表卖30多元,他的新型电能表只卖20元,市场渐渐地选择了后者。
这是郑坚江第一次运用低价策略。1989年,郑坚江创办宁波三星仪表厂,其电能表产能据称与当时国内第一相距500倍。但郑坚江不断扩张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到1994年就称霸全国,2000年更成为全球第一。
13年积攒的成功,漫长而艰辛,但其中蕴含的机理却朴实简捷。郑坚江坚信,将企业做大,就是低成本,进而多元化,获得更低成本和更低价格,最终抢占市场。
抱着如此信念,1994年郑坚江闯入战火纷飞的空调市场,这位新人首先目睹的就是美的、春兰等品牌掀起的价格战,低成本生产、大规模营销渐渐深入他的心扉。在这期间,郑坚江偶然间与他的一位精通营销的技术员来了一次“零距离”对话,对话给那位技术员留下的是几分匪气和果敢的印象。
2001年,初具实力的郑坚江发话了,用仿效前人却又超越前人的手段在空调市场上打出“爹娘革命”的旗帜:“免检是爹,平价是娘”。而在前线挥舞这面旗帜的,正是那位当年的技术员吴方亮,彼时他已是奥克斯空调公司总经理。同在郑坚江麾下的,还有事件营销专家(查看营销专家博客)黄江伟、价格战悍将聂仕飞、石国刚等人。
前方猛将如云,后方郑坚江却依旧本色不改,他的普通话尚未纯熟,办公室里挂着汉语拼音表。但是,郑坚江已经习惯高调地鼓动他的属下们:杀出去!
低调人,张扬事
在一批营销强人的包装下,郑坚江的奥克斯冲杀而至。
2002年,奥克斯冒天下之大不韪揭幕《空调成本白皮书》,暴露行业成本之谜,其同型号空调产品售价拉下市场最高售价三分之一。
这一事件标志着奥克斯空调进入“吴方亮营销时代”,这位锐气十足的总经理唯一的理论就是“在战争中突围,在战火中永生”。
2002年9月,吴方亮等人又揭幕“9•11反恐计划”,一反价格“恐怖”,二反质量“恐怖”。吴方亮甚至含沙射影地立下这样的战书:我们就是要打广东市场,我们习惯告诉别人就是要打你。当有人表示质疑,吴方亮很高傲地回答:“我们没有战略、战术,我们只有想法、办法和打法。”
能够接受如此“陡”的营销方式,对属下充分放权的郑坚江是一个关键,他常对属下们说,我们不追逐太高的利润,而要追逐赚钱的行业,当我们具备了低成本的能力,我们就要抓住机会。当时,奥克斯空调潜伏七年,建立了全球采购网络,90%配件自制,确实具备着一飞冲天的实力。
但是,郑坚江还是对这种高歌猛进估计不足。当时,奥克斯请来知名足球教头米卢代言,闻风而至的经销商堵住厂房大门,排下几公里长的队伍提货,场面颇为壮观。但当时奥克斯产能只有十几万,面对一百万产能需求总不可能打白条吧!无奈之下,郑坚江领着一干人等到处找贴牌厂,抓一个就贴一个,忙得不亦乐乎。这当然是以产品质量为赌注的,而早期消费者对低价就是低质的印象也源于贴牌泛滥的无奈。
不过,激情是难以消退的,尤其在暴涨的市场面前。2003年4月,在全线空调产品降价30%后,奥克斯又火热发布《空调技术白皮书》,对行业内伪高科技全力炮轰,吴方亮的一句“五年之内行业内再无革命性技术突破”引来诸多讨伐。然而,就是类似这样一个接一个的炮轰之后,奥克斯空调销量从2000年的20万套上升到2004年的250万套,位列全国三甲,成功地从一个地方小品牌成长为全国一线品牌。
如果此时郑坚江能够顺应空调市场大趋势,从价格竞争过渡到渠道、品牌以及技术竞争,做精做强空调项目,今天的空调产业可能就是另外一片天地。遗憾的是,郑坚江和他的团队错误地将低成本生产、大规模营销的低价策略当成“万金油”,开启了多元化之路。
2002年,并未获得手机牌照的奥克斯便仓促进军手机产业,两年间就投入10个亿,但是其背后却是使用他人牌照与品牌的尴尬,以至于奥克斯手机甚至不能送检。
更加错误的是,2004年奥克斯手机竟然复制起奥克斯空调的“反恐计划”,力图以“手机白菜价”血洗手机业。事实上,手机制造业比空调产业更早进入“后端时代”,即价格、市场、渠道等“前端优势”不再是核心竞争力,取而代之的是依靠技术、供应链和品牌管理的“后端优势”——即便坚持打价格战,奥克斯又如何是山寨机的对手?
不过,相比汽车项目,手机项目尚不能称为郑坚江的完败。
2003年10月,在郑坚江亲自挂帅下,奥克斯斥资5000万元收购沈阳双马汽车,加入火热一时的民营造车阵营。曾干过汽车修理工的郑坚江付出了大量热情,他挖来长安樊成伟、一汽于文扣、吉利蒋书彬……付出的总“转会费”高达3000万元,确实表现出了“追赶同乡李书福”的干劲……
2004年5月,奥克斯汽车连续发动“夏日风暴”和“秋收起义”,宣战语气中透露着奥克斯的惯有杀气:“我们要给国内汽车行业虚高利润减肥!”
可惜,这一次郑坚江的杀气实在过于自不量力。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汽车制造业真正的主角外资品牌与合资品牌连续高密度发布新车,加大产能,整个汽车产业瞬间价格战漫天飞舞,一向以低价策略著称的奥克斯玩不下去了,即便是情况最好的2004年也仅卖出去2000辆轿车。
没有品牌优势、技术优势,高调的奥克斯造车计划只是一场美梦。2005年3月,造车13个月后,郑坚江带着无尽的遗憾与伤痛隐退汽车制造业,即便是在今天,汽车在奥克斯也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词汇。
在规模与利润、多元与专注的问题上,郑坚江要埋单了。
埋单时间
如果一个人习惯用右手拿筷子,突然让他改用左手,定然不易。
低价策略就相当于郑坚江的右手,依靠这只右手郑坚江不仅把资本触角伸到空调业、手机业和汽车业,还有房地产、医院、变压器、投资等领域。然而到2006年,奥克斯旗下只有电能表、空调两大项目尚属强势,其他项目均低于预期。
更致命的是,奥克斯空调积攒下的优势也正在消失。
炮轰伪高科技后,吴方亮团队及其后任者再未达到类似高度。价格战最大的痛脚就在于你能打,别人也能打,极易复制,而父亲是新四军战士的郑坚江信仰的则是我打我的,你打你的。当无法避免别人跟风,郑坚江能拿到的绝对利润越来越薄,100多亿产值只有几亿元利润,品牌、技术的进步又在哪里?当行业从红海变成死海,奥克斯能否跑过实力更优的美的、格力呢?
事实也证明,从2001年奥克斯第一次摆下价格战擂台到2008年,就有九成近360个空调品牌惨遭淘汰。同时,美的、格力两大空调绝对巨头却建立起垄断地位,占据市场70%市场份额而且仍在不断提升。至于奥克斯空调,先是失去三甲席位,进而失去市场亮点,业绩增长乏力,多元化损失的十几亿元资金也造成空调项目难再言战。
2006年,奥克斯集团整体销售收入尚在180亿元,随后却出现罕见的连年下滑,2007年为171亿元,2008年更是只有164亿元。更重要的是,奥克斯内部人员变动加剧,走了集团副总裁,走了电能表事业部总经理,吴方亮领衔的空调事业部则干脆走光了!
人去楼空,对郑坚江而言是时候做出彻底改变了。
奥克斯新政
得力干将的相继离去,与集团多元化战略的分歧有着莫大关系。郑坚江从2006年起反思多元化,为此他还拜访国外咨询机构,为自己请CEO教练,头一个目标就是3年内不再涉足新产业。
郑坚江承认,2002年以来的多元化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已经积攒了很多人的问题。他发现,一个不足750人的分厂,后勤竟有100多人,一个空调总装厂明明有先进工装设备,却损坏不修,非要多用3个人按照老流程操作。
事实上,这又何尝不是奥克斯营销方面的弊病,5000人的装机队全国满天飞,上万促销人员街头游走,人海战术场面是大,效率也低,而这些弊病归根结底还是低价策略,低价让奥克斯自入低端、低利润的陷阱,低价也致使多元化发展缺乏相应的长期战略跟进。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郑坚江只有放弃萧何。吴方亮就是一位“萧何”,据说他临走时曾给奥克斯高层做工作希望留下,但从郑坚江的新战略里明显不包括这位“匪将”。
郑坚江说,奥克斯新的产业战略就是立足主业,适度多元化。“适度”一词无疑成为关键,以往奥克斯资产分布于五大制造业、三大投资方向,各个都想做大,结果自然是精力分散。在新的定位中,奥克斯只有三个主业,分别是电能表、空调和手机业务。
电能表业务是郑坚江的发家项目,也是奥克斯唯一的冠军项目。现在,郑坚江又重新将其列为第一支柱产业,每年保证35%增长率,全球份额已经超过30%。但是,一台电能表的售价只有几十元,尚不能满足郑坚江的野心。
吴方亮等人离开后,郑坚江亲自领衔空调项目,头一件事就是改思路。他对属下们说,过去的成功、习惯和认同都要重新审视。郑坚江此举其实在告别奥克斯空调的“吴方亮时代”,低价策略从唯一战略下降到普通的战术层面,品牌、技术则上升到核心战略层面。
为此,郑坚江在空调产品研发方面踏踏实实沉寂了两年,2007~2008年也是奥克斯进军空调业以来最沉寂的两年,但郑坚江却得到突破:空调新产品行业数据在2008年一举夺魁,新能效空调中的一级能效综合数据、销量均位列行业第三。
不过,面对美的、格力的巨大优势,郑坚江还是有着清醒认识的,他认为奥克斯空调必须首先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挑战对手。2008年以来奥克斯在市场上先后启动“一呼百应清仓换货”、“空调下乡三重补账号”、“为中国人争一口健康空气”等系列活动,很明显的变化就是新产品、新技术成为推广重点,低价策略则退居次席。尽管奥克斯空调依然有着低价诱惑,但是数据告诉我们郑坚江其实在偷偷“涨价”。据怡康市场调查公司的数据显示,2005年奥克斯空调均价1968元,到2008年已上升到2768元,足足上升800元。
这是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转变,当郑坚江认为转变到位时,他便把空调项目交给了集团内部培养提拔的黎昕、金杰两人。相比吴方亮等具有极高明星效应的前任,这二人则更为低调、踏实,更擅长打奥克斯品牌的健康牌和节能牌。
关键的是,黎昕、金杰二人对老板的新思路是完全赞同的。金杰这样分析低价策略:与苏宁、国美谈铺货,我们比美的、格力各个型号都要便宜200多元,我们有价格优势;另一方面,我们比那些仍然打低价牌的品牌要贵500多元,甚至更多,但我们对此并不在意。
不过,对低价战略的摒弃并不意味着黎昕、金杰等人毫无野心。金杰说,我们按照老板的思路要做强变频空调、能效空调,保持行业第四的位置,暂时不会去想赶超前三,但我们已经做得很强,如果对手犯错误,我们也能赶上对手。
与那个人心涣散的时期相比,郑坚江的属下们又恢复了斗志。当初为了给多元化挪出资金,空调项目业绩最好的分公司老总年薪只有10万~20万元,如今实施新的薪酬提成机制普遍可拿30万~50万元。薪酬的转变实际上是奥克斯产业战略的转变,也必然催生属下们将奥克斯空调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来经营。
解决了空调项目的战略问题和人的问题,郑坚江对手机项目则看得非常淡然。目前,奥克斯手机主攻三四级市场,实施的是最简单的包销机制,尽管在传统渠道中踪迹甚少,但是在有限的投入下实现了以往并未实现的盈利。
2009年是奥克斯重归强者行列的一年,空调项目实现37%增长,而集团总销售收入也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
站在200亿元之上,郑坚江和奥克斯无疑都完成了蜕变。
郑氏新语
2010年,郑坚江终于从沉寂中走出,首秀是种树:以后每卖出一台空调,捐一棵树苗。
有意思的是,奥克斯绿色中国林依然采取的是公开揭幕的方式。数年前是揭黑幕、揭战幕,如今是揭绿幕;数年前奥克斯只有低价可以称道,如今却很自信地打出自己的技术优势:“真”变频三大标准。郑坚江说,自己已经为6月1日空调能效新标准的执行做好准备,他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他已经意识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空调。
至少宁波人是这样看的。一位奥克斯员工说,现在上下班有免费班车,每年有免费体检,罚款制度也少了,奖励多了,带薪休假也OK……一位经销商则说,以前老郑杀气重,有些人都不敢正视,现在有人说他可爱!这些变化难以找寻具体的起点,但是当2005年郑坚江沮丧地宣布退出汽车产业时,变化慢慢就来了。
如今,郑坚江对内最常说的是适度多元,对外最常说的是绿色就是健康。除了电能表、空调和手机,他不愿意谈其他的,即便谈到已经占到集团收入20%份额的房地产,他也笑称那是运作很粗放的,不是集团侧重点。不过,他倒是提到上市融资,2004年时奥克斯的电能表项目曾有机会上市,如今他希望在2010年底再试一次。
郑坚江并不讳言下一步就是冲击500亿元的关口。从负债20万元到200亿元,郑坚江靠的是跌跌撞撞的低价策略与多元化,而从200亿元到500亿元,靠的必然是高价值、专业化和强大品牌,这正是所有中国制造企业转型中所必然经历的坎坷。值得欣慰的是,郑坚江已经顺利上路,他说现在他要培养一个强大的团队,帮着奥克斯实现这个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