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创新三农金融

来源:英大金融 2015-03-25 14:10:3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在顺应农业现代化和支持农村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农业银行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正逐步成为一个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服务多元的一流现代商业银行。

文 | 宋玮 付逸林

中共中央、国务院2月1日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在连续12年聚焦“三农”的同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将“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放在了首位。

农业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一直以来,中国农业银行秉承使命,在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推动农业现代化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51年,中国农业银行的前身农业合作银行成立,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银行业改革,与中国人民银行几经合并、独立,1994年划转了绝大多数政策性业务给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2010年4月,农业银行启动IPO;同年7月,A+H股分别在上海与中国香港挂牌上市,完成当时全球最大规模IPO。

“股改不改服务‘三农’方向,上市不减服务‘三农’力度。”这是农业银行在IPO时的郑重承诺。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让其社会属性更加鲜明。在新形势下,服务“三农”既是国有资本意志的具体体现,也是农业银行巩固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凭借良好的社会责任工作业绩、出色的财务表现和卓越的公司治理能力,农业银行荣获2012年度中国银行业协会“年度最具社会责任金融机构奖”、“最佳社会责任实践案例奖”,在《欧洲货币》杂志2013年度亚洲最佳公司评选活动中以最高票数获评“亚洲最佳金融机构”,荣获《财资》杂志2014年度“最佳公司治理奖”。

构建“产业链”金融模式

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方面提出要大力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

在农业领域,这个产业链可以看作由农资供应购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农产品运输销售组成。由于中国传统农业生产集中度低、机械化水平差、收益不确定性高,一直被视为高风险低回报行业。而产业链经营可以有效克服上述问题,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链发展迅猛,农业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产业链条和运作体系的整体竞争。

顺应这种趋势,产业链金融就成为金融机构的必然选择。对比以往谁缺资金谁向银行申请信贷支持的“点对点”方式,产业链金融模式是“点对线”的支持。从产业链条上找出一两个核心环节进行资金供给,以带动扶持产业链上其他资金需求方,更有利于农业领域如普通农户一样的“弱势群体”获得必要的资金。同时,对于银行来讲,只要掌握好产业链上的资金流和物流情况就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增强还款保障。

2012年,农业银行提出“千百工程”,核心就是要支持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截至2014年6月末,农业银行累计为超过1.8万家的龙头企业提供了全方位金融服务,其中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1018家和6590家,服务覆盖率分别达81.44%和57.59%;龙头企业信用余额1668.4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8%。以龙头企业为抓手,掌握整个产业链,为产业链上下游农户、信用社、小微企业和物流经销商等主体提供贷款等资金支持,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截至2014年3月末,农业银行通过“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累计为3.4万农户提供了47.68亿元贷款,有效支持了初级农产品生产。在实践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域特点、产业链模式,农业银行创新推出20多种产业链金融模式,比如“农行+公司+农户”、“农行+专业市场+农户”、“农行+专业合作社+农户”、“农行+龙头企业+销售终端”、“农行+担保公司+中小企业”等。

创新抵质押融资模式

长久以来,可用于抵押和质押的物品少,一直是制约农业获取金融支持的重要因素。现代农业存在明显的差异化经营特征,不同区域、不同经营主体之间模式区别很大。所以在解决抵质押物问题上农业银行随潮流而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新差异化抵质押方式。

对于农机生产、销售和科技型农业企业的融资需求,探索基于仓单、存货、动产、商标权、专利权、依法可转让股权等权益质押贷款业务。对于商业化涉农项目,以经营收益权、应收账款、订单和存货质押、土地使用权、大型水利设备等作为抵质押物,并结合企业保证、农民联保等多种抵押担保方式发放贷款。在一部分政府改革深入到位、政策风险可控且承包经营权流转可实现的地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农房等抵押贷款业务。对于涉农中小企业和农户,采取多户联保、龙头企业担保、订单质押,并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创新抵质押方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问题,在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部分增加了“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的表述。这两个重要文件,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功能,要求着手推进相关制度建设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扫清了制度障碍。

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有利于促进改革红利的释放。中国有20亿亩土地,农业潜在价值巨大,农村改革可以为银行提供新的增长点。

早在2011年,也就是上述两个文件出台之前,农业银行就启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试点工作。2014年7月,农业银行在业内率先推出全行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产品,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抵押品范围;同年8月,农业银行颁布了《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扩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抵押范围;同年10月,农业银行在湖北襄阳召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推进会,提出将以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为契机,持续推进业务试点,努力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打造成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新品牌和新亮点。

截至2014年末,农业银行已通过这一模式支持3292户土地承包经营户,投放贷款5.8亿元。

在湖北,农业银行所辖襄阳分行和钟祥支行已累计向全省460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1.74亿元,进一步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取得良好社会效应。农业银行正打算将“襄阳模式”推广到全国。

“襄阳模式”可概括为“风险补偿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襄阳设立了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若涉农贷款出现损失,政府和银行各自承担贷款本金净损失的50%;还专门出台《土地经营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对土地经营权评估、质押登记与变更、质押权变现和质押物的监管做出制度安排。

在承担社会责任中持续发展

无论是农业产业链融资还是多元化抵质押融资,这些经营模式的背后是农业银行在服务“三农”、改善民生、支持边疆、扶贫济困等方面的义利共生和责任担当。截至2013年末,农业银行农户贷款余额达1468.53亿元,“金穗惠农通”电子机具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8.3%,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放贷款4548.23亿元,边境线2公里以内网点达105个, 海拔3000米以上网点达514个。

2010年上市后,农业银行涉农贷款规模不断扩大,涉农贷款余额由2009年末的12055亿元稳步增长至2013年末的21450亿元,践行了上市时“不减服务‘三农’力度”的承诺。

多年以来,农业银行一直秉承“美丽乡村、现代农业、富裕农民”的基本目标,持续加大支持“三农”的信贷投放力度,积极创新产品服务,强化以“三农金融事业部”为核心的体制机制保障,精心开展“金穗惠农通”工程,努力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建设美丽乡村。围绕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目标,农业银行推广了多项金融和贷款产品,以小型农田水利和新型节水高效农业为突破点,助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支持农村地区居民提高生活水平。截至2013年末,累计发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贷款239亿元;累计投放资金38.44亿元支持家居、服装等市场建设,帮助县域居民改善消费环境。

推进现代农业。农业银行以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村体系建设和农业科技发展六个领域为支持重点,为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截至2013年末,在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领域贷款余额已超过1万亿元。

助力农民致富。农业银行制定了专项农户贷款政策,积极开发多样化金融服务,针对不同类型的经营形式,增强地方分支行灵活性和产品多样性,让产品更接地气。截至2013年末,农业银行新增农户贷款123.69亿元,共支持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8.65万户。

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农业银行十分重视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农村、农民的新模式,推进“金穗惠农通”工程,把“金穗惠农通”工程与移动金融紧密结合,创新打造不受固定地域限制的新型金融支付手段,让农民像城里人一样享有便捷、多样化的现代化金融服务。2013年,农业银行被中国人民银行评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先进单位。

农业银行行长张云曾说:“要做,必须从战略上、从业务上、从思想深处做好企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共同进步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在这样的战略思想指导上,农业银行在经营业绩方面亦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2011年~2013年,农业银行3年复合净利润增长率9.96%,高于全部上市银行9.76%的平均值;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超过20%,位列所有上市银行首位;不良贷款率稳步下降,2011年~2013年分别为1.55%、1.33%和1.22%。可以说,农业银行在社会价值和股东权益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

1月26日,农业银行2015年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要求在经营过程中把握“五个战略重点”,其中“巩固扩大‘三农’和县域优势”排在首位。当前,农业银行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节点,在增强“三农”金融服务能力的同时,亦在着力提升城市业务竞争力,提高跨境、跨市场金融服务水平。农业银行正走在成为一个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服务多元的国际一流大型现代商业银行的道路上。

述之评:大数据,农业金融下一风口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金融支持至关重要。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需要,针对农民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农业银行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与产品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化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是金融创新的源动力,农业银行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特点,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农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将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和农户系统地整合在一起,银行可以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将监控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变为把握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点。

供应链金融强调集中管理思想,将多个中小企业及农户作为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单位,对其统一进行融资管理,服务时间延长,业务明显集中,同时信贷额度增大、结算方式简化,从而使服务成本大幅降低。中国农业正朝着一个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且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体系发展,推进农业供应链金融是适应农业未来发展内在金融需求的必然趋势。

针对农村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根据市场特征和客户类别,农业银行以产品创新为推手,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现代化水平,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银行根据不同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客户细分,把客户需要放在首位,并贯穿到产品创新的全过程。

在新形势下,大数据为农业银行创造了深化客户挖掘、加快产品创新、提升服务品质的广阔空间。大数据可以使银行决策从“经验依赖”向“数据依据”转化,获得更加精准的市场洞察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产品虚拟化、服务虚拟化与管理虚拟化将给传统银行业的运营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挖掘利用大数据的能力将成为决定农业银行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同时,大数据也可以为农业银行在创新过程中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提供支持。

如何利用大数据的信息优势,在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同时,处理好支农服务和风险管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将是农业银行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作者均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农业银行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