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策先行

来源:英大金融 2015-03-25 14:08:1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来提高金融支持绿色产业的效率,绿色企业可以通过挖掘和规范自身需求,参与到金融创新过程中,和金融机构共同推动创新性服务产品的开发利用。

文 | 杨涛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对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发展绿色金融,增加金融机构对节能环保产业的业务比重,可以引导产业优化升级,促使中国经济摆脱高能耗、高污染的局面,逐步发展成具备可持续性的循环经济。对金融业自身而言,亦有益于扩大服务覆盖面,推进包容性金融体系的构建。

但绿色金融体系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监管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在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建设的同时,吸引相关市场主体的参与。

据媒体报道,有关方面正在筹建中国首套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筹建中的评价体系包涵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投资以及碳金融的关键评价指标,这意味着困扰国内绿色金融发展多年的研究和定义的差异和扭曲将得到缓解,未来政府部门在制定支持政策时不仅将“有据可依”,金融机构在操作层面也或将“有章可循”。

发展困境待解

2007年7月,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开端。截至目前,绿色金融发展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发展前景也非常好,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北京大学低碳金融中心和深圳市绿色低碳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低碳金融发展2014年度报告》显示,中国主要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占总资产比例低于2%,排名第一的兴业银行此项数值也仅有3.46%。由于定位和思路不够清晰,实质性的创新突破更非常有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首先,在金融实务领域,对绿色金融的概念与内涵界定不够清晰,业务操作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撑。事实上,绿色金融从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理解,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看,主要是指金融业对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的支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新机构、新产品和新型市场交易模式等。

造成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国内尚未形成发展绿色金融的社会文化或行业氛围。金融机构在业务经营与产品创新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发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关实体仅仅把绿色金融作为一种表达自身社会责任认知的宣传概念与口号,没有与现实中的行业和业务创新规则结合起来。

其次,制度环境建设与政策引导有待完善。虽然有关部门和相关政策层面一直在着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但是对于具体的绿色金融发展路径,仍然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与政策引导。由银监会出台的《绿色信贷指引》《关于绿色信贷工作的意见》等政策,属于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相关业务的方向性政策,不具备强制性约束力,且缺乏规范性。

比如,监管部门鼓励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但是并未建立独立的评价体系和相关的评价标准,结果就导致银行在实务操作中无法对绿色金融业务实施差别化信贷管理。又如,碳排放权交易这一创新性绿色金融机制的发展前提是政府部门强制减排,而国内目前尚不具备相关制度基础与制度环境。现在部分地区建立环境交易所进行碳排放权交易,都是自愿交易,难以对绿色产业发展产生普遍性的促进作用。

再次,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缺乏创新绿色金融业务的动力。国际经验表明,绿色金融支持项目往往短期回报有限,中长期属于蓝海领域,商业银行之所以介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长期占领市场的考虑。比较来看,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近年来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盈利能力突出。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实现净利润约6849亿元,约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54%。

因此,虽然银行业竞争压力在不断增加,但还不足以促使其深度介入短期盈利回报有限的绿色金融领域。另外,在尚未形成具有行业一般性的项目评价规则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项目认定、风险评估等技术领域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也是阻碍绿色金融发展的一个原因。

最后,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有所脱节的客观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中国一直属于净储蓄国家,储蓄率相对比较高,但是这些资源并不能通过现有的金融体系高效率地转化为实物资本投资,投入到实体经济发展当中。作为金融系统的分支和模块,在整个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服务效率下降的情况下,绿色金融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一定阻力。

政策先行与产品创新并举

各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历程表明,政府部门的介入与规制是发展绿色金融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保证绿色金融发展的软环境,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促进绿色金融文化和信用体系的建设。

在政策方面,相关部门应该逐步建立起一套在实务层面具有可操作性的引导政策,明确政府支持绿色金融的套路与渠道,将绿色金融业务从传统业务中分离出来。在财政支持方面,可以考虑针对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进行财政贴息、税收优惠、费用补贴或其他一些间接的引导性补贴,适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汲水效应,引导绿色金融自发地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导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过度干预,避免出台对绿色金融长远发展不利的行政规制性政策。

作为业务的实施主体,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必然居于核心位置。由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特殊结构,银行体系在整个融资结构中起到主体作用,因此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商业银行。在外部竞争环境激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该更加主动地进行业务调整,更多地介入绿色金融领域。

《中国低碳金融发展2014年度报告》预计,到2020年,绿色融资需求将达到2.75万亿元,具有广阔的市场成长空间。

对此,商业银行可从两个方面探索绿色金融业务。首先是融资支持。按照“赤道原则”的相关要求,通过信贷业务和其他一些能够与绿色产业特点相契合的创新性融资产品,增加对绿色环保项目的资金投入。其次,可以根据绿色产业的非融资性需求,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包括投行、信息咨询等中间业务服务,构建分层次、多样化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从自身需求角度出发,绿色环保企业是最有动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市场主体。绿色金融的发展与升级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绿色环保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动过程。对于前者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来提高金融支持绿色产业的效率;绿色企业则可以通过挖掘和规范自身需求,参与到金融创新过程中,和金融机构共同推动创新性服务产品的开发利用。在充分利用绿色金融带来的便利性的同时,绿色企业要避免过度地参与投机交易行为。

此外,作为金融业的投资主体之一,投资基金具有资本来源多元化、投资灵活等特点,在绿色环保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可以介入,未来在支持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当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现阶段,宏观经济面临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发展绿色产业与循环经济的迫切性日益突出,新一届政府和监管部门正在逐渐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建设纳入到议事日程当中。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在不断增大,存贷款利差的缩减正在逼迫银行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绿色金融发展快速崛起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可以预见的是,绿色金融发展在近期内很可能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兴业银行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