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做生活方式品牌的时候了

来源:英大金融 2015-03-03 21:33:0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一些生活方式品牌只要成长起来,一定会对行业进行重组,比如代工、市场研发、广告推广等等,品牌溢价一旦出现,就是行业合力共赢的开始。

文 | 本刊特约撰稿人 赵义

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大家的日子的确普遍不好过。

笔者的一位同事为了写作与中产阶层有关的一个题目,最近在广东东莞采访了一个身家千万元的朋友。这位“中产”是乡村放牛娃出身,做服装辅料起家,2008年金融危机后,因为做制造太痛苦,做起了服装辅料贸易,如今生意比以前萎缩了不少。为了避免“下坠”——其身边就有资不抵债被套牢或者生活陷入颓废状态的,这个小企业主四处买房、买铺面,过起了收租者的日子。还有人建议这位“中产”人士炒股、做金融交易,但隔行如隔山,他不敢“赌”。

曾几何时,出口作为三大马车之一,风光无限,我们也津津乐道于美国中产家庭使用多少“中国制造”。如今,随着出口动力的衰减,“天气”变凉了,故事的底色变得清楚了,我们的制造能力固然强大,但“中国制造”在美国市场的落地也是依赖于美国本土的渠道品牌或者制造品牌。这么多年,出口让我们的制造能力的确做到了锤炼,但做生活方式品牌的功课被省掉了。

结果,当从做出口转向做内需,一些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因为生活方式品牌的缺失,相关企业也没有办法被整合进品牌价值挖掘的合力共赢之中去。表现在个人命运上,就是从实业退出,转入物业出租牟利或者金融投机。

问题是,房地产业也进入了深度调整的新时期。商业地产的游戏也快玩不下去了。道理很简单,当飞涨的物业租金过快过多地蚕食掉实业的利润,玩家最后只剩下自己,这个游戏还怎么进行下去?

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商业地产也在找自己的出路。这倒是成了生活方式品牌成长的一个契机。有一位多年做家具经销商的女强人,就几乎以零地租的价格盘下了6000平方米的物业,正在打造自己的家居生活方式品牌。一方面,她还在代理一些工厂品牌,另一方面拿其中的3000平方米做“悦生活”生活馆。她打造的这个品牌,定位就是知性中产的愉悦生活方式,也的确在打破一些“行规”,比如实行明码标价,比如消费者购买的“零压力”(不主张热闹的、刺激消费欲望的氛围)等等。

其实,只要这样的生活方式品牌成长起来,一定会对行业进行重组,比如代工、市场研发、广告推广等等,品牌溢价一旦出现,就是行业合力共赢的开始。

做生活方式品牌直接面对消费者。出口日子好过的时候,不会有多少人愿意做直面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品牌。现在想想,虽然渲染了多少次美国中产家庭多么离不开中国制造,但那些出口企业“眼里”其实是没有国外消费者的,这个工作是国外品牌去做了,用流行的词汇说是B2B,不是B2C。当出口每年以百分之几十的速度增长的时候,也不会有多少人有耐心去考虑这个事情。正如马云半开玩笑讲的:风停下来,猪会摔死。这个说法是刻薄了点,但也的确道出了品牌能力缺失的窘境。

相反,在经济下行的时候,看看那些依然保持业绩增长的企业,多是耕耘多年的消费者品牌,包括国外知名的生活方式品牌,比如宜家、优衣库、无印良品等等。它们的强势表现说明,中国的消费者同样对生活方式有很深的渴求,生活方式品牌在中国市场能够深深扎根。人们常有的关于中国消费者喜欢砍价、贪图便宜等指责,其实是过去的商业模式塑造和“教育”出来的。

做生活方式品牌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诚意,需要持久深入的行动。比如做智能手机,现在有一些对国内手机品牌的分析很学院化,貌似有理,但其实也可以说没有抓到要害。有一种总结是,小米是平台派,华为是技术派,联想是管理派。其实,无论哪种“派”,要害都离不开生活方式的研究。

比如华为做智能手机,开始以为很简单,因为毕竟原先的业务在单纯技术层面是高于手机。但真正开始做了,就发现实际上不是这样。B2B,山头明确,损失也不过是研发费用,但面对消费者了,一旦明星机型确定,数百万台备货,一旦卖得不好,库存压力很难承受。在产品设计中,有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就是手机音量键的位置设定大费周折,反复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消费者手感,每调一次,射频部门都需要重新做一次验证,每次耗时1~2天,仅此一项就花费一周时间。

做生活方式品牌,对企业来说是一场“革命”。经济新常态只不过加速了这场“革命”的到来。未来市场竞争能留下来的,一定是很强的生活方式品牌。但生活方式品牌成长起来后,中国商业世界里面存在的一些历史问题,也将会逐步得到化解。对国家而言,真正长久的内需才会彻底迸发。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