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力与红杉的欠款重置掉期交易中,对汇率风险的忽视和对资本的贪婪,让富力损失惨重,根本还是对金融衍生品的不甚了解。
文 | 陈思进
这是纽约曼哈顿的一座老式大楼,在一间橡木地板装饰的会议室里,律师和会计师汇聚一堂,他们坐在厚厚的真皮软垫座椅里,等待他们的客户到来,这将是一个漫长的会议。
很快,从印尼飞到纽约的两个生意人被领进了会议室,他们是印尼富力面条公司的高管,是来与红杉资本打官司的。
富力是印尼本土的一家面条制作公司,本与美元、证券等名词毫无联系,但是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促使其涉足金融衍生品业务,希望在金融市场获得迅速致富的良方。不过事与愿违,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富力与红杉签订的外汇掉期协议蚕食了公司大部分利润。此次富力高管前来美国,是希望通过法律途径挽回损失。
故事启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美国和欧洲发现了远东地区南部——亚洲,一个可供他们淘金的地方,觉得亚洲是“最好最新的新事物”。高储蓄率、低成本劳动力、就业保护法缺位、丰富而免费的自然资源和尚未开发的国内市场,刺激大量欧美企业和国际资本前来掘金。与此同时进入亚洲市场的,还有金融衍生产品。
金融衍生产品在发达国家已经使用了很多年,当金融机构将这些产品推销进入亚洲时,亚洲公司和投资者被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工具所吸引,却极少了解其交易的复杂性,富力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的富力希望通过借款融资来加速企业发展,但是印尼盾的利率高达12%,而美元利率却只有6%。如果能从掉期交易中借到便宜的钱,那对富力来说是相当有利的。
1995年,红杉抓住富力的这一软肋,以低成本融资为诱饵,双方完成了一项交易——欠款重置掉期。借由这一交易,红杉背负起富力的印尼盾债务,需定期向印尼国内的贷款机构支付利息并偿还本金;而富力则同意以等价的美元支付给红杉。
这就意味着富力不再有任何印尼盾付款义务了。但实际上,它从这宗交易中向红杉借了3亿美元。尽管他们的面条生意没有美元收入,却要定期支付美元,这其中存在的汇率风险,红杉并没有告知富力。
最初,富力选择以固定利率签署掉期交易合同。经过几笔进出交易,富力确实赚到了钱,在公司内部成为传奇佳话。然而,贪婪的恶魔终究压倒了理性,更加富于冒险的富力即将踏入一场大灾难!
富力决定再与红杉签一个更加复杂的合约——翻倍掉期交易。正是这一交易最终让富力陷入一个为期5年、定期支付固定美元的漩涡。
为了降低借贷成本,富力在此次交易中下了一个极大的赌注:双方约定,如果美元利率上升,那么固定利率借款将转换为浮动利率借款;如果美元利率下降,那么这笔交易将增加一倍的规模,即由3亿美元扩大至6亿美元,利率不变。
富力就此掉进红杉挖好的陷阱。一方面,如果美元利率上升,固定利率转换为浮动利率,则富力失去了在最需要的时候锁定借贷成本的机会。另一方面,如果美元利率下降,富力借贷美元的基数将要翻倍,不仅享受不到利率下跌的好处,反而要支付更多的利息。
此外,富力还面临着巨大的汇率风险——如果印尼盾兑美元贬值,它的美元借款成本还将大幅度提高。
事件的进展逐步朝着对富力不利的方向推进。时值格林斯潘主政美联储,为刺激美国经济,他采取了不断降息的货币政策。下跌的美元利率触发合约翻倍条款,富力的借贷规模被扩大至6亿美元。
随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印尼盾大幅贬值,这对没有任何美元收入的富力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在剩余的3年合约期中,富力必须定期支付更多的钱给红杉。
富力当然不肯就此罢休,准备利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但富力在美国找不到律师,因为红杉在行业内的影响力,知名律所均以“利益冲突”为由拒绝受理此案件。最后,只有一家不起眼的律所接受了富力的诉讼,这便是文章开头的画面。最终,通过多方谈判,富力与红杉以庭外和解方式了结了此次诉讼。(作者系加拿大皇家银行风险管理资深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