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自选始终强调,投资不仅仅是钱的事,要将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这一如他本人和他所选择的企业。丁自选将这点理解为一代人的传承。
过去20年的执业生涯,丁自选的工作始终没有绕开能源和中国。这位瑞盛资本总裁的目标简单而明确:投资区域性的行业领先企业,帮他们做大做强;通过参与管理和市场布局,让他们变成跨区域、全国性的领先企业,甚至是全球性领袖企业。
丁自选2001年开始与高盛等国际投资机构在企业并购和股权投资领域进行合作,2004年创办瑞盛资本,成为奇力资本和高盛在中国投资的主要合作伙伴。其中,蒙西水泥、红狮水泥、云南英茂糖业、西部矿业、烟台万华、骆驼电池都是这些投资案例中的明星。作为一只国际性私募基金,奇力资本规模70亿美元,主要投资于北美、亚洲和欧洲的企业股权、债权、特别资产、商业地产等方面。
如同瑞盛资本一样,丁自选不喜张扬,在媒体上也较少露面。近日,《英大金融》记者在北京CBD见到了这位低调的投资人,朴素的办公室里,身着藏蓝色毛衣的他反倒更像一位大学教授。
在他的办公室里,众多投资、管理和历史类图书摆满了书架,深色的木地板上整齐地码放着几大摞文字资料,办公桌上的手机时有短信声音传出。尽管时间尚早,但他和团队已经投入到忙碌的工作状态。
忙碌是为了将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如同丁自选本人,也如同他所挑选的企业。
“我们是否投资一家企业,最重要的一点是看企业的掌舵者,能否把相对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这是现阶段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有的企业负责人的确可以无视那些短期利益,低调、专注地做事业。”这是整个采访中,丁自选一直在强调的一点。长期坚持这一理念,丁自选的瑞盛资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01年以来,与高盛、奇力资本等国际投资机构合作,参与了天然气利用、高端制造业、特种化工、环保电力、建材、矿产、食品、新能源、不良资产等行业的多个项目开发和投资,参与和领导了10多个合资公司的投资和管理工作,获得了丰厚回报。
前瞻性研究和增值服务是成功关键
在丁自选看来,投资一家企业,不仅仅是提供资本。投资之前的调查研究以及投资之后的管理都很重要,而在被投资企业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的团队也会跟着一起成长。
蒙西水泥是瑞盛资本与高盛合作投资的第一家企业,在当时很少有人看好水泥行业。2004年,丁自选和团队对水泥行业做了近6个多月的行业研究,随后又花了接近12个月对蒙西水泥进行跟踪辅导和梳理。从行业周期来看,水泥行业2004年为高峰,2005~2006年间达到低谷,2007年开始进入快速恢复期,他和团队准确预计了2010年左右水泥行业将会再次达到高峰,2006~2008年将是水泥行业投资的大好时机。综合分析之后,瑞盛资本和高盛合作,于2006年投资了蒙西水泥。
选择蒙西水泥只是投资的开始,之后瑞盛和蒙西水泥团队一起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包括打造高效的董事会,并列出了董事会应该关心的10大问题:高管层和团队的组建;高管层的薪酬与实际绩效相匹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和风险(政策、法规、需求、新进入者);公司发展的核心资源;领导层团结一致的措施;财务安全、绩效和风险的监控;业绩提升的措施;管理层信息反馈;执行会议有效率等。
在2006年瑞盛资本和高盛进驻蒙西水泥时,其年利润在6000万元左右;随后的四年时间,水泥行业正如丁自选所预计的那样进入快速增长期,蒙西水泥的业绩也进入爆发式的增长,当2011年他们退出时,蒙西水泥年利润已达4亿多元,并成为跨区域的领先企业。
后来的事实证明,丁自选和团队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回忆起这个案例,丁自选的语气中有自豪更有感慨:“18个月研究和跟踪一个行业和优秀企业,现在可能很少会有投资人愿意这样付出了。”
在瑞盛资本的会议室,至今还挂着丁自选在做蒙西水泥投资时制作的特殊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水泥产区的实际数据,以及当时蒙西水泥可以扩张的区域以及这些区域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但这只是他在做蒙西水泥投资时众多研究的一部分。
从宏观环境的判断,到行业的分析,再到所投资企业的战略制定,如丁自选所言,投资不只是投钱。在2009年之前,瑞盛团队通过研究预料到,中国家庭用车高峰期会到来,汽车用的铅酸蓄电池业自然会快速增长。
骆驼团队是瑞盛在中国投资遇到的最优秀的团队之一。公司也是专注的把简单事情做到极致的典型。骆驼在董事长带领下20多年每年增长达到平均20%多。
瑞盛资本与奇力资本联合向当时的湖北骆驼蓄电池公司投资了1.8亿元,主要用于公司在襄阳新工厂的建设。在瑞盛资本和奇力资本投资骆驼股份前,公司的利润在7000多万元(2008年),在投资后经过四年的发展,到2013年,公司的年度净利润已经达到5亿多元。在投资之后,瑞盛和奇力团队定期与骆驼团队沟通国际原材料,特别是铅价的走势,帮助公司制定有效的存货策略。骆驼股份于2011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青睐能源行业
尽管关注并投资了不少行业,但丁自选骨子里还是更青睐能源行业,包括石油、天然气以及清洁能源领域。
这与他的自身经历有关。1983年从中国石油大学毕业后,丁自选在西安石油学院当了两年的老师,又经培训于1987年赴美国得克萨斯州A&M大学学习,先后获得工业工程和石油工程硕士学位,并在A&M大学完成了他的博士课程。
1994~1997年间,丁自选作为美国Coastal发电集团中国首席代表,领导和参与了该集团在中国3个热电联供发电厂的创建和运营。他说:“那个时候真是带着满腔的热血从海外归来,想做些有意义的事儿。希望有一天我的孩子走在江苏区域内时,可以自豪地告诉别人,那些还在使用的发电厂是我父辈建设的。”
除了建设发电厂外,丁自选还曾任美国Western Atlas国际公司(现贝克休斯)和Coastal石油和天然气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员、项目经理职务。这些工作经历让丁自选在做投资时,自然地向能源领域倾斜。
在天然气应用上,中国一直落后于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国家,随着国内对能源利用政策的调整,这个领域的发展前景广大而深远。2010年,经过对在美国上市的从事天然气应用的国内企业中能集团的研究,丁自选利用自身对国内外能源产业和证券市场的深度理解和判断,联合奇力资本和其他投资机构组成投资团队果断参与到中能集团在美国市场私有化回归国内的投资。2014年年中,中能集团更名中天能源并公告借壳沪市上市公司长百集团上市。
把握大环境
虽然拥有经验丰富的国际合作伙伴,但丁自选亦坦诚地表示,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方法,美国实施了几百年的方法,在中国并不一定会适用。“在投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民营企业,我们往往从帮其理清历史问题开始,然后有必要地实施一些重组;进入企业后,包括比较透明的现代化治理等方面,都需要重新制定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毕竟企业的前5年甚至前10年,基本上都是一个董事长带领大家做起来的,有一定的历史和大环境造成的特殊因素在里面。”
丁自选强调,无论是重新制定战略规划还是人才引进,都要以企业本身最好的要素作为基础,再看如何能够找到一些新的增长点,帮助企业实现提升,这是丁自选和他的同事要做的工作。通过对整个行业环境及相关政策进行重新研究后,再重新制定适合企业的战略规划。
在他看来,过去的两年是中国经济调整的时间段,而2015年是新的十年投资黄金期的起始年。同时丁自选也承认,未来中国的投资机会不会再像10年前那么多了,但过去10多年培养的团队优势,再加上基金比较雄厚,仍然会有值得投资的机会。
目前,丁自选和他的团队还在寻找符合未来5~10年,每年拥有百分之十几增长率的企业,再根据自身的经历和经验,去帮助企业进一步的发展。这些企业所在的行业与中国本身的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他笑言,寻找企业不必操之过急,他愿意用更长时间细致地挑选投资企业。毕竟投资一家企业,就需在其中投放4~7年的精力,寻找到真正适合投资的企业,无须过于急迫。他也相信,很多中国企业的掌舵者拥有在经济拐点上成为赢家的能力,而这些企业负责人拥有相似的特点:低调、谦逊、专注和善于学习。
丁自选多年来与一些这样的企业负责人有很深的交往:他们内心都有对自己所做事业的“一团热火”,不容易被外界短期利益所诱惑,并具有传承性,使企业拥有相对健康的成长前景。
关于传承问题,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丁自选对此体会颇深。在中国石油大学求学期间,当时丁自选所在系的系主任从前苏联留学回来,而校长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他们把我们当孩子一样,教我们专业知识,更教我们怎么样做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也促使自己更加努力。”后来去美国求学以及进入公司工作时,身边的同事都认真谦逊,愿意去帮助周围的人,把别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做。
在投资选择上,瑞盛资本重点关注健康、消费、能源环保、高端制造等领域。同时对于变革中的国企和金融体制改革中的投资机会,以及国家走出去战略,瑞盛和投资伙伴都在积极参与。瑞盛参与投资的烟台万华集团在中欧并购了领先的全球特种化工企业。瑞盛以及伙伴团队的国际视野、多年积累的跨国公司管理运营、行业整合及重组的经验,都会为所投资企业提供有用的服务。
当被问及互联网行业时,丁自选说,对互联网肯定会关注,公司也参与了在线教育和大数据初创企业的投资。另外,他认为中国在工业4.0这个新潮中会是一支主要力量。但手游等产业,他和团队关注较少:“这个领域相对我的背景及成长环境来说比较陌生;我们这代人的责任感还是稍有不同,总是希望参与之后,就能对这个区域或者是行业经济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力。”这或许也是一种时代的传承。
丁自选
瑞盛投资公司创始人和总裁。1983年在中国石油大学获得工程管理学士学位,之后赴美国Texas A&M大学学习,先后获得工业工程和石油工程硕士学位,并完成了博士课程。曾任德隆香港投资公司常务副总裁,美国Coastal发电国际公司中国首席代表和资产管理总经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