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险投资这个名利场上,从来不乏成功故事。软银正是在互联网改变世界的大潮中脱颖而出。
通常情况下,软银投资的基本模式是:投资一家在某一方面领先的公司,然后把它推到资本市场上去并少量套现,套现额以收回投资成本并有一部分投资利润为度,然后用投资收益来再投资。这个做法既体现了“长期投资互联网”的战略,又在总体上有效地控制了投资风险。
事实上,风险投资和个人的事业一样,除了机会和运气,关键在于眼光。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走眼或是一种常态。能够参与这许多互联网企业的早期融资,软银的眼光真的不是一般的独到。
就以阿里巴巴为例,软银一路给予资助并扶持,才使马云的“天下生意”成了2.5亿用户的共同选择,并拉开一场“从做生意到做生态”的商业革命序幕。那么,作为最大股东,软银获得巨大收益,就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样,是对于勤奋与胆识的酬劳。
著名投资人熊晓鸽就曾向媒体表达他的遗憾:“IDG在中国投了很多互联网公司,居然把阿里巴巴给漏掉了,这是我们最大的失败”。这也反过来说明了软银与孙正义在这一点上的成功。
今天,当阿里IPO这场轰轰烈烈的“造富运动”在世人面前展开,有人对于孙正义早期的2.3亿美元是否值几百亿美元,孙正义之于阿里的价值是否真的数倍于马云的价值心存质疑。换句话说,就是觉得如今自以为别人高攀不起的阿里IPO正是在替人做嫁衣。
其实,当一家公司的创始人、管理团队以及孕育它的市场都带有强烈的中国烙印时,那么认可它是一家中国公司并不无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寻求纯正的资本血统,其实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洁癖。如果我们只看到软银在阿里巴巴上市之后获得了多么丰厚的收益,而无视它给中国带来多么巨大的改变,那么这样的争论就难免流于表面。
从软银自身来说,一向的冷门投资策略并不是绝对获利,其发展史上并不缺乏投资失败的案例。这也更符合风险投资的原则——高风险高回报。如果单纯放大成功的例子,也显得不及其余。
同时,软银在互联网领域的成功,会促使投资界更多地关注有团队、有创新意识的小微机构,以独到的眼光发现优质的公司和创业者,在长期的投资中分享成长的红利,使得他们有机会从“一个笑话”变成“一个神话”。这对创业型企业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福音。
相比之下,基础雄厚的温州民间资金在转型过程中,东奔西突,从炒房、挖煤到炒绿豆、生姜以及投身民间借贷,甚至将触角伸向澳洲、美国等海外楼市,最终无数人淹没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还在国际市场上留下了一个“野蛮资本”的恶名。可见,资金如果缺乏“智慧”,不仅自身会陷入险境,还会像洪水猛兽一样,给市场带来巨大的困扰和破坏。
当然,这与国内相关的配套市场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关系密切。风险投资是一个产业链,资金需要有完整的投入、退出机制,而且要从法律上得到严格的保护。缺少其中任何一环,市场都不可能正常发育,也就不能期待本质逐利避险的资本作出目光长远的投资规划,一部分资本演化成“温州炒房团”这样的形态、追逐房地产这样快进快出的暴利也就成为某种必然。
所以说,资本要想真正参与需要远见和理想的财富创造过程,就必须参与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唯此才能带来超出想象的财富——就像系统论中“远离平衡态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