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以1亿元的盈利金额看,奇瑞10年来的首次翻盘确实让人侧目。但若细究原因,会发现其更多得益于战略收缩后的成本减少。
文 | 本刊特约记者 张志勇
2014年5月,一则消息备受市场关注。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表示,从2014年3月份起,奇瑞已经在主营业务上实现10年来的首次盈利,且4月份的盈利金额已达到1亿元,并有望在年内彻底扭亏。
消息传出,肯定者有之,质疑者更有之。生于政府扶持、长于低价战略的奇瑞汽车,财务指标一直不被看好,为何在行业竞争越发激烈当下,反而实现盈利,而未来的发展,能否能像奇瑞汽车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所说那样顺风顺水?
曲折造车路
虽然将建立时间设在1997年,但其实,那时的奇瑞汽车只能算是在扶持下“搞革命”“造汽车”。
由于国家政策对轿车项目实行严格限制,加之最初期待的合作伙伴一汽并未将奇瑞汽车作为真正的汽车企业,奇瑞汽车一度以代号“951工程”秘密创业。直到1997年3月,由安徽省和芜湖市政府下属的5家公司共同投资、注册资本为17.52亿元的奇瑞汽车前身成立,并以2500万美元从英国福特公司引进一款发动机和一条生产线。3年之后的1999年,公司的第一辆车下线。
不过,当时的背景让第一笔投入差一点全部打了水漂。因为在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轿车生产点的通知》中明确规定,轿车生产布局要遵循“三大三小”战略,即国家支持一汽、二汽和上汽三个轿车生产基地(三大)和北京、天津、广州三个轿车生产点(三小),因此,奇瑞公司生产的汽车产品,即便有当地政府的支持,也只能在芜湖地方市场销售。
直到2000年年底,在有关政府部门的协调下,奇瑞与上汽集团签署协议,通过国有资产的划拨,奇瑞无偿划给上汽集团20%的股权,曲线获得轿车生产资质。2001年1月,安徽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上汽奇瑞,由此登上国家机械局被撤销前最后一次公布的车辆生产管理目录。
失意高端
但是,奇瑞汽车与上海汽车的结合更多是一种貌合神离的权宜之计,上海汽车虽然有意愿掌控奇瑞公司的更多控制权,但是奇瑞公司并不为所动。双方还约定“四不”原则:即上汽不投资、不参与管理、不承担债务和不分红。或许,正式因为没有与更加市场化的汽车企业合作,让奇瑞在此后的诸多举动并不那么明智。
一个最明显的举动就是“高举高打”。
获得轿车生产资质后,奇瑞俨然成为一匹销售“黑马”。2001年,奇瑞汽车的市场销量突破2万辆;2002年,奇瑞汽车市场销量再次翻番突破5万辆,成功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列。2007年3月,奇瑞超过所有竞争对手,以4.4万辆的业绩,登顶当月国内车市销售榜。
众所周知,奇瑞公司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在技术研发。短短几年内,其就收获多个国家级汽车实验室落户和近6000名研发人员的加盟,这是当时自主品牌中阵容最庞大的研发团队。而且,奇瑞汽车为每一个新车项目都要临时建立一个研发团队,这让其新车研发项目一度高达130多个。
毫无疑问,砸钱盲干的方式加快了产品的推陈出新。在2007年4月20日的上海车展,奇瑞携26款新车隆重登场。按照奇瑞的说法,其中不乏世界水平者。当时,奇瑞汽车内部人士曾自信地对外表示,有些企业推出一款新品,大概需要60个月的时间,而奇瑞只需要10个月就可以了。
但是豪华的研发投入却与收获完全不成正比。在奇瑞早期的策略中,“稳守低端市场”是其成功要素,但也成为发展的桎梏。因为利润被摊薄,投资回报率低,让奇瑞在赢得声誉的同时也承受着很大的资金压力。
这种压力从2008年开始变得更加明显。当时,与许多国内车企一样,奇瑞汽车开始希望通过多品牌战略来主观上实现品牌的高端突破,2009年3月,奇瑞汽车正式公布了其四大品牌共同发展的布局。
为此,从2007年开始,奇瑞汽车先后启动3轮较大规模的融资行动,总募集资金达54亿元。但主观设定所谓高端品牌的方式,由于缺乏市场消费者的共鸣,最终走向了失败。以瑞麒为例,该品牌2012年的销量还超出了4000多辆,2013年则只有738辆。
也正是这种市场回报与投入的巨大反差,奇瑞汽车资产状况始终没有得到好转。从2009年起,奇瑞汽车的资产负债率一直高于70%。
得益收缩
至此,奇瑞的经历和国内诸多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如出一辙,但为什么其在利润上实现翻盘?
有业内人士指出,盈利并非得益于销量的突飞猛涨,相反,奇瑞2013年的销量并不好。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13年,奇瑞汽车海内外销量近50万辆,同比去年下滑9%左右。其中,国内市场销量30万辆左右,同比下滑约20%。在11家国内自主车企的销量排行中,奇瑞位列最后,也是唯一一家同比负增长的企业。
在销量不佳的前提下却让盈利向好,其实是战略收缩后的效果。
2011年后,奇瑞汽车逐渐结束了“多品牌”的战略,重新回到了一个品牌的战略框架下,这就带来了两方面的好处,第一,原有的研发投入大幅减少;第二,原先诸多品牌方面的费用得以节省。
现在看,这种收缩将在2014年继续,且范围会延伸到销售等诸多领域。因为就在不久前,奇瑞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黄华琼曾向媒体表示,对于奇瑞现有的519家经销商来说,今年也要大刀阔斧进行调整,据悉,将有20%的经销商将被淘汰。而被淘汰,就意味着原有大笔营销投入将被节约。
回头看,奇瑞的盈利既有偶然性,但也有必然的因素。说是偶然,是因为这次盈利更多是来自于相对过去高额投入的大幅减缩,而这种减缩具有不可持续性。说是必然,是因为奇瑞汽车在整个企业战略规划以及产品研发策略上的调整,更具有长期性的影响。
奇瑞的战略调整并非个例,而是代表着整个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阵营的总体变化趋势。虽然发展的轨迹各有不同,但是大多数车企都经历了盲目扩张的初期发展阶段、寻求高端突破的中期陷阱阶段和返璞归真的稳定进取阶段。正在回归第三阶段的奇瑞,目前基本确立了以产品品质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建立企业可持续发展体系为目标的战略框架。
但是,随着中国汽车市场饱和程度的提高,外资品牌不断下调自己的产品价格与渠道网络,从而对自主品牌传统的市场领域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和威胁。而这种威胁的根源,在于自主品牌本身产品品质与品牌形象提升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中国汽车市场饱和的速度,或者说跟不上外资品牌下调市场价格的速度。
因此,奇瑞无需根据形势变化再度扩张,而应将节省的成本投向产品品质的改善,并把握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只有做精这两点,首季度的盈利才有可能成为常态。